《太湖春涨》

时间: 2025-01-04 09:18:11

震泽春深涨碧漪,静涵天影漾玻璃。

遥增越峤千寻阔,顿减吴山数尺低。

红泛落花通别浦,绿含芳草漫长堤。

钓舟昨夜归来晚,没却渔矶路亦迷。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震泽春深涨碧漪,
静涵天影漾玻璃。
遥增越峤千寻阔,
顿减吴山数尺低。
红泛落花通别浦,
绿含芳草漫长堤。
钓舟昨夜归来晚,
没却渔矶路亦迷。

白话文翻译:

震泽的春水渐涨,碧绿的涟漪荡漾开来,
平静的湖面映照着天空的倒影,像玻璃一般光滑。
远处的越峦显得更加宽广,
而吴山却似乎低了几尺。
红色的落花漂浮在通向别浦的水面上,
绿色的芳草沿着漫长的堤岸延展。
钓鱼的小舟昨夜归来得很晚,
结果在渔矶的路上迷了方向。

注释:

  • 震泽:地名,位于江苏省,是太湖的一个重要水域。
  • 碧漪:碧绿的涟漪。
  • 静涵:静静地包裹着。
  • 天影:天空的倒影。
  • 玻璃:形容湖面光滑如镜。
  • 越峤:越国的山峦,指的是浙江省的高山。
  • 吴山:即吴国的山,指的是江苏省的山。
  • 红泛落花:红色的花瓣漂浮在水面上。
  • 别浦:指的是离开港口的地方。
  • 渔矶:钓鱼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冯善,明代诗人,具体生平不详。其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致,擅长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春季,正值太湖水位上涨之时,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观,表现出春水与山色的变化,以及钓鱼者归来的情景。

诗歌鉴赏:

《太湖春涨》是一首描绘春季太湖水景的诗作。诗中,冯善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水上涨的景象,反映出自然界的变化与美丽。首句“震泽春深涨碧漪”,以“春深”引入,传达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接着用“涨碧漪”生动展现水面的涟漪,仿佛让读者感受到那份清新与宁静。接下来的两句“遥增越峤千寻阔,顿减吴山数尺低”则通过对比手法,描绘出山水的远近关系,使得空间感更加明显,展现了春水的浩瀚和吴山的低矮,意境深远。在后面的句子中,红色的落花和绿色的芳草交相辉映,进一步渲染了春日的气息。最后两句描写了钓舟归来的情景,以“昨夜归来晚”暗示出渔人的劳作与归途的迷茫,增添了生活的气息与诗的层次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震泽春深涨碧漪:描绘春天的震泽,水面碧绿的涟漪在上涨。
  2. 静涵天影漾玻璃:平静的湖面映照着天空的倒影,光滑如玻璃。
  3. 遥增越峤千寻阔:远处的越国山峦显得更加宽广。
  4. 顿减吴山数尺低:而吴国的山似乎低了几尺。
  5. 红泛落花通别浦:红色的落花漂浮在通往别浦的水面。
  6. 绿含芳草漫长堤:绿色的芳草沿着漫长的堤岸延展。
  7. 钓舟昨夜归来晚:钓鱼的小舟昨夜返回得很晚。
  8. 没却渔矶路亦迷:结果在渔矶的路上迷了方向。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如“遥增”与“顿减”的对比,展现出空间的变化;“静涵天影”以比喻形象地描绘湖面。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湖面景象,表现了自然的和谐美,暗示了生活中的变化与无常,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意象分析:

  • 太湖:象征着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 春水:代表着生机与希望。
  • 落花:象征着时光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 钓舟:体现了渔人的生活与归属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震泽春深涨碧漪”中的“碧漪”指的是什么?
    A. 绿色的草地
    B. 碧绿的涟漪
    C. 青色的天空
    答案:B

  2. 诗中提到的“越峤”指的是哪个地区的山?
    A. 江苏
    B. 浙江
    C. 安徽
    答案:B

  3. 在诗中,钓舟归来晚的原因是什么?
    A. 天黑
    B. 钓鱼没收获
    C. 迷路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更侧重于山水的宁静与隐逸,冯善的《太湖春涨》则更突出春水的生机与活力,两者在意境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自然美。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太湖文化与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