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皇甫曾游襄阳山水兼谒韦太守》
时间: 2025-01-01 10:48:1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岘山枕襄阳,滔滔江汉长。
山深卧龙宅,水净斩蛟乡。
元凯春秋传,昭明文选堂。
风流满今古,烟岛思微茫。
白雁暮冲雪,青林寒带霜。
芦花独戍晚,柑实万家香。
旧国欲兹别,轻舟眇未央。
百花亭漫漫,一柱观苍苍。
按俗荆南牧,持衡吏部郎。
逢君立五马,应醉习家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襄阳的壮丽山水和隐逸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送别之情。诗开头提到岘山与滔滔江汉,描绘出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象。接着提到山中的卧龙和水中斩蛟的传说,表达了历史的厚重感。之后提到历史名著和文人的风采,显示出文化的积淀。最后,诗人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及对友人的祝福,希望他在未来的旅途中能够畅快而快乐。
注释:
- 岘山:位于襄阳,是著名的山脉。
- 滔滔江汉:指长江和汉江,形容水势浩大。
- 卧龙宅:传说中的卧龙指诸葛亮,寓意隐士。
- 斩蛟乡:传说中周文王斩蛟之地,象征着英雄气概。
- 元凯:指元稹,唐代著名诗人。
- 昭明文选:是刘昭编纂的文学选集,代表了唐代的文学成就。
- 芦花:指芦苇,常见于水边,象征孤独。
- 柑实:指柑橘,象征丰收和美好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颀,字梦符,号少微,唐代诗人,生于河南,早逝,所作诗风格清新脱俗,擅长描写山水景色和抒发离愁别绪。他的作品以情感真挚、意象丰富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是李颀在送别友人皇甫曾游襄阳山水时所作,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唐代是一个文学繁荣的时代,诗人们常常在游历中创作,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友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李颀的《送皇甫曾游襄阳山水兼谒韦太守》在形式上采用了律诗的结构,具有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的特点。全诗以“岘山枕襄阳,滔滔江汉长”为开篇,直入主题,展现了襄阳的壮美山水,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冲击。接下来的“山深卧龙宅,水净斩蛟乡”通过历史典故的引入,增加了诗歌的深度和厚度,营造出一种英雄情怀和文化自豪感。
在情感的表达上,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寄托了对友人的祝福与惜别之情。尤其是在描写“白雁暮冲雪,青林寒带霜”时,诗人用自然景物来映衬离别的苍凉与孤独,情感愈加深厚。最后,通过“旧国欲兹别”的句子,诗人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令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
整首诗在意象和情感的交织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祝福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体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岘山枕襄阳:岘山依偎在襄阳之旁,展现出自然的雄伟。
- 滔滔江汉长:长江与汉江水流奔腾,象征着历史的悠久与壮阔。
- 山深卧龙宅:深山中有卧龙的居所,暗示风雅人物的隐逸。
- 水净斩蛟乡:清澈的水流曾经斩杀蛟龙,寓意英雄气概。
- 元凯春秋传:提及元稹的《春秋》传世,彰显文人风采。
- 昭明文选堂:昭明的文选书房,象征文学的传承。
- 风流满今古:风流才子横跨古今,展示才华。
- 烟岛思微茫:烟雾弥漫的岛屿,思绪飘渺无定。
- 白雁暮冲雪:白雁在黄昏时飞向雪中,象征孤寂。
- 青林寒带霜:寒林中带着霜,描绘了严寒的气候。
- 芦花独戍晚:独自守望的芦花,寓意孤独的守望。
- 柑实万家香:柑橘的香气弥漫,象征美好的生活。
- 旧国欲兹别: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 轻舟眇未央:轻舟远去的身影,寓意旅途的开始。
- 百花亭漫漫:百花亭的景象广阔,象征自然的美丽。
- 一柱观苍苍:一根柱子下的苍穹,表达人生的渺小。
- 按俗荆南牧:按常规在荆南牧牛,展现生活的安逸。
- 持衡吏部郎:担任吏部的官职,显示社会地位。
- 逢君立五马:与友人相逢,寓意欢快与畅饮。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卧龙宅”和“斩蛟乡”引入历史典故,增加诗意深度。
- 对仗:如“白雁暮冲雪,青林寒带霜”,增强了音韵美。
- 拟人:自然景物被赋予情感,增强了抒情效果。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襄阳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祝福和对故乡的眷恋,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哲学思考和情感抒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岘山:象征高耸的山脉,代表自然的雄伟。
- 江汉:象征水的无尽,代表历史的悠久。
- 卧龙:隐士的象征,代表智慧与英雄。
- 蛟龙:象征邪恶与挑战,代表勇气。
- 白雁:孤独的旅者,代表离愁。
- 芦花:孤独与守望,象征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岘山”位于哪个城市?
- A. 北京
- B. 襄阳
- C. 杭州
-
“白雁暮冲雪”中的“白雁”象征什么?
- A. 孤独
- B. 喜悦
- C. 繁荣
-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爱情
- B. 对友人的祝福与离愁
- C. 对战争的反思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李颀的这首诗更注重对自然和文化的结合,王之涣则侧重于对壮美景色的直接描绘。两者都反映了对友人和故乡的情感,但李颀的诗在历史典故的使用上更为丰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颀诗集》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