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园晚涉
华仲亨 〔明代〕
为厌区中扰,而今物外情。
日暄梅动色,风细竹无声。
瘦石扶云立,疏杨傍水生。
高楼供远眺,诗思陡然清。
白话文翻译:
为了厌倦了世俗的喧扰,如今我只想追求自然的情趣。
阳光明媚时梅花微微摇曳,微风轻拂时竹子默默无声。
瘦削的石头支撑着云彩高高耸立,稀疏的杨树旁边水流潺潺。
高楼提供了远眺的机会,诗人的思绪顿时变得清晰。
注释:
- 厌区中扰:厌倦了周围的纷扰与喧闹。
- 物外情:超越物质世界的情感,指向一种超脱的心境。
- 日暄:阳光温暖。
- 梅动色:梅花在阳光下显得生机勃勃。
- 竹无声:微风中竹子轻轻摇曳,却没有声音,表现宁静。
- 扶云立:石头高耸,仿佛支撑着天空的云彩。
- 傍水生:杨树生长在水边,表现自然景观的和谐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华仲亨,明代诗人,生活在社会动荡时期,作品多以抒情和自然景观为主题,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创作背景:本诗作于一个恬静的傍晚,诗人心中烦扰的情绪得到释放,因而写下这首诗以表达对自然的向往和对内心宁静的渴求。
诗歌鉴赏:
《西园晚涉》是一首极富情感和意境的诗。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的深切向往,试图通过自然景观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烦扰与困扰。开篇“为厌区中扰,而今物外情”直白道出诗人内心的厌倦与渴望,立刻引发读者的共鸣。接下来的描写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意象,如“日暄梅动色”,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美。这种描写不仅仅是对景物的描述,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阳光、梅花、竹子等元素共同构成了一个令人神往的空间。最后一句“高楼供远眺,诗思陡然清”则转向内心,诗人在高处眺望,心境豁然开朗,思绪灵动。这首诗整体上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清新的氛围,让人感受到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为厌区中扰:诗人表明自己对周围环境的不满,暗示了对纷扰生活的逃避。
- 而今物外情:表达了追求超然物外情感的愿望。
- 日暄梅动色:通过描绘梅花在阳光下的美丽,传达出生命的活力。
- 风细竹无声:强调自然的宁静,竹子在微风中摇曳却不发出声音,形成一种和谐的对比。
- 瘦石扶云立:描绘高耸的石头,给人一种坚韧不拔的感觉。
- 疏杨傍水生:杨树生长在水边,表现出自然的生机。
- 高楼供远眺:高楼作为观景的地方,象征着一种新的视角。
- 诗思陡然清: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的思绪变得清晰而畅快。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瘦石扶云立”,石头比作支撑云彩的力量,增强了意象的表现力。
- 对仗:诗中运用对仗手法,如“日暄梅动色,风细竹无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梅动色”,给梅花赋予了生命的表现。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繁杂喧扰生活的厌倦及对宁静、和谐自然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清新与明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象征坚韧与高洁,代表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竹子:象征谦逊与宁静,表现出一种淡泊的生活态度。
- 高楼:象征远见与胸怀,代表诗人追求更高的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什么的厌倦?
- A. 自然
- B. 社会的纷扰
- C. 友谊
- D. 个人生活
-
“日暄梅动色”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
诗中提到的“高楼”象征着什么?
- A. 物质财富
- B. 远见与理想
- C. 社会地位
- D. 人际关系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西园晚涉》与王维的《鹿柴》都描绘了自然景观,前者侧重于表现诗人的内心状态,后者则更多地展现自然的静谧与和谐。两首诗都传达出一种远离尘嚣的意境,但《西园晚涉》更加强调诗人的情感释放。
参考资料:
- 《明代诗歌选》
- 《古诗词鉴赏与分析》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