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皇太后挽歌二首》

时间: 2025-01-08 22:41:21

沙麓开祥兆,河洲迈德风。

壮猷咨故老,柔道息诸戎。

在己仪常损,于民惠少丰。

谁持太史笔,善述九年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沙麓开祥兆,河洲迈德风。
壮猷咨故老,柔道息诸戎。
在己仪常损,于民惠少丰。
谁持太史笔,善述九年功。

白话文翻译:

沙山的麓边开出吉祥的征兆,河边的洲渚迎来了德行的风气。
壮丽的事业请教于年长的前辈,温和的道义安抚着万方的戎马。
自己在仪表上常常有所损失,百姓的福祉却略显丰盈。
谁来拿起太史的笔,善于叙述这九年来的功绩?

注释:

字词注释:

  • 沙麓:沙滩的山麓。
  • 祥兆:吉祥的预兆。
  • 德风:有德行的风气。
  • 壮猷:伟大的事业。
  • 诸戎:各国的军队。
  • 惠:惠泽,恩惠。
  • 丰:丰盈,富足。
  • 太史笔:指史官的笔,象征史书的记录。

典故解析:

  • “太史”指的是古代负责纪录历史的官员,强调历史的公正与真实。
  • “九年功”可能指代某位太皇太后的治国功绩,表达对其成就的敬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维,宋代诗人,生平资料不详,但其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的政治风云和社会状况。他的诗作常具历史感和深刻的时代意义。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太皇太后去世之际,诗人通过对太皇太后在位期间的成就和德行的回顾,表达悼念之情,同时寄托了对国家未来的希望与祝福。

诗歌鉴赏:

《太皇太后挽歌二首》通过简练而富有意象的语言,展现了太皇太后在位期间的德行与功绩。开篇的“沙麓开祥兆,河洲迈德风”用自然景象描绘出吉祥的气象,传达出太皇太后治国的德行所引发的社会和谐。接下来的“壮猷咨故老,柔道息诸戎”则表现了太皇太后在治国理政上采取的温和策略,既尊重传统,又能够安抚外敌,显示出其治国之道的智慧与宽厚。

全诗在最后一联提到“谁持太史笔”,不仅是对历史的追溯,也是对后世的呼唤,强调了对历史真实记录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构思,诗人不仅表达了对太皇太后的哀悼之情,也引发了对历史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辩证关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沙麓开祥兆 - 描绘了沙山的脚下出现吉祥的征兆,象征太皇太后的善治。
  2. 河洲迈德风 - 河边的洲渚迎来了德行的风气,隐喻太皇太后对民众的影响。
  3. 壮猷咨故老 - 伟大的事业向年长者请教,体现出尊重经验与智慧。
  4. 柔道息诸戎 - 温和的道义能够安抚外敌,表现治国的策略。
  5. 在己仪常损 - 自身在外表上常有所损失,反映对功名利禄的淡泊。
  6. 于民惠少丰 - 百姓的福祉因而略显丰盈,强调了太皇太后的仁德。
  7. 谁持太史笔 - 提问谁来记录历史,表达对历史的重视与期待。
  8. 善述九年功 - 期待有人能详细叙述这九年来的功绩,表明对太皇太后的敬仰。

修辞手法:

  • 对仗: "沙麓"与"河洲"对仗工整,增强了诗句的音韵美。
  • 比喻: 将太皇太后的治国比作自然现象,寓意深远。
  • 反问: “谁持太史笔”引人思考,形成悬念。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悼念太皇太后,抒发了对其德行与治国功绩的赞美,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与对未来的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沙麓: 象征大地的安定与祥和。
  • 河洲: 代表着水的灵动与生命,寓意繁荣。
  • 太史笔: 代表历史的记录与传承,强调历史的重要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沙麓开祥兆”中的“祥兆”指的是什么?

    • A. 吉祥的预兆
    • B. 不祥的征兆
    • C. 普通的现象
  2. 诗中提到的“九年功”主要指什么?

    • A. 太皇太后的治国成就
    • B. 一位将军的战功
    • C. 一位文人的诗作
  3. 诗中提到的“柔道”主要表现了什么?

    • A. 温和的治国方针
    • B. 强硬的军事策略
    • C. 严厉的法律制度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词对比: 可以与李白的《将进酒》进行比较,两者都表现了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但李白更为豪放,韩维则更为沉稳。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