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郊外杏花坼,林间布谷鸣。
原田春雨后,谿水夕流平。
野老荷蓑至,和风吹草轻。
无因共沮溺,相与事岩耕。
白话文翻译
在郊外,杏花盛开,布谷鸟在树林中鸣叫。
春雨过后,田野一片生机,溪水在傍晚时分静静流淌。
乡间的老人披着蓑衣来到,和风轻拂,草地微微摇曳。
可惜我们无法共同沉醉于这美好时光,只能一起在山岩上耕作。
注释
- 郊外:指城市之外的乡村地区。
- 坼:开裂、盛开的样子,此处形容杏花盛开。
- 布谷:布谷鸟的鸣叫声。
- 原田:田地,农田。
- 谿水:小溪,山涧的水流。
- 荷蓑:披着蓑衣,通常是为了遮挡雨水的衣物。
- 沮溺:沮丧、沉醉,形容心情的沉重。
- 岩耕:在山岩上耕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德裕(787年-850年),唐代诗人,字太初,号澹斋,官至宰相。李德裕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绘田园风光和农耕生活,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乡土的深情。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春天,正值春耕之际,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乡村景象,表达了对农耕生活的热爱和对乡土的怀念。
诗歌鉴赏
李德裕的《忆平泉杂咏·忆春耕》是一首充满田园气息的诗,借助春天的美景,表现了诗人对农耕生活的向往与热爱。诗的开头用“郊外杏花坼”描绘了春天的生机,杏花的盛开象征着春天的到来,给人一种欣欣向荣的感觉。而“林间布谷鸣”则增添了生命的气息,布谷鸟的鸣叫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接下来的“原田春雨后,谿水夕流平”表现了春雨之后的田野,溪水如镜的平静,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美。这里的春雨既是滋润万物的恩泽,也让人感受到农耕的希望。诗的后半部分,“野老荷蓑至,和风吹草轻”,描绘了乡间老农的身影,身着蓑衣,体现了农民的辛勤与劳动,和风轻拂,草地轻摇,则增添了温暖的氛围。
最后一句“无因共沮溺,相与事岩耕”将诗人内心的惆怅与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虽然春天的美景令人陶醉,但诗人却感到无法与他人共同享受这份美好,只能在岩石间默默耕耘,暗示了人生的艰辛与孤独。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更深刻反映了人们在生活中的无奈与追求,展现了李德裕对乡土和农耕生活的深情厚谊。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郊外杏花坼:描绘春天,杏花盛开的景象,传达出春意盎然的感觉。
- 林间布谷鸣:布谷鸟在林中鸣叫,增添了春天的生动气息。
- 原田春雨后:春雨滋润了田地,意味着新一轮的耕作开始。
- 谿水夕流平:溪水在夕阳下静静流淌,展现了宁静的自然景象。
- 野老荷蓑至:乡间的老农披着蓑衣,显示出农民的勤劳与生活状态。
- 和风吹草轻:和煦的春风轻轻吹拂,草地随风摇曳,描绘出轻松愉悦的气氛。
- 无因共沮溺:诗人感到惋惜,无法与他人共同享受这份春光。
- 相与事岩耕:表达了虽有惆怅,但仍需努力耕作的决心。
-
修辞手法:
- 比喻:杏花的盛开比喻春天的到来。
- 拟人:春风和溪水的描写使自然景物生动起来。
- 对仗:如“和风吹草轻”与“原田春雨后”形成了对称的美感。
-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农耕生活的怀念,以及在美好与现实之间的无奈与坚持。
意象分析
- 杏花:象征春天和生命的生机。
- 布谷鸟:象征自然的声音与生命的回归。
- 春雨:代表滋润与希望,暗示耕作的开始。
- 溪水:象征宁静与和谐的自然状态。
- 蓑衣:象征农民的辛勤和对自然的适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郊外杏花坼”中的“坼”意思是?
- A. 开裂
- B. 凋谢
- C. 盛开
-
“林间布谷鸣”描绘了什么样的意境?
- A. 安静
- B. 生动
- C. 凄凉
-
诗中提到的“野老荷蓑”是什么意思?
- A. 老人披着蓑衣
- B. 小孩在玩耍
- C. 野外的动物
答案:
- C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杜牧的《秋夕》
诗词对比: 可以将李德裕的这首诗与王维的《山居秋暝》进行对比,两者都描绘了田园风光,但李德裕更强调农耕生活的辛劳,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的宁静。李德裕的诗中有对生活的无奈与坚持,而王维的诗则展现了隐逸生活的悠然自得。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德裕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歌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