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小金山》

时间: 2025-01-04 08:28:18

一灯明灭江心寺,梦里孤蓬半夜雷。

岁月共怜人易老,江山应笑我重来。

平芜湿月流萤度,极浦随潮旅雁回。

起对沧洲意无限,登临休上妙高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灯明灭江心寺,
梦里孤蓬半夜雷。
岁月共怜人易老,
江山应笑我重来。
平芜湿月流萤度,
极浦随潮旅雁回。
起对沧洲意无限,
登临休上妙高台。

白话文翻译:

在江心寺中,一盏灯明灭不定;在梦中,孤独的蓬草听到了半夜的雷声。岁月都怜惜人容易衰老,江山却似乎在嘲笑我又一次归来。平坦的田野上,潮湿的月光下,流萤飞舞穿过;而在遥远的海岸边,随着潮水而回的旅雁又飞回来了。站在沧洲上,心中无限的感慨;登上高台,不再想要攀登。

注释:

  • 灯明灭:灯光闪烁,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无常。
  • 江心寺:指的是江中的寺庙,表达一种孤独感。
  • 孤蓬:孤独的蓬草,寓意漂泊无依。
  • 岁月共怜人易老:岁月对人类的衰老表示惋惜。
  • 江山应笑我重来:江山似乎在嘲笑诗人重游故地。
  • 平芜湿月:平坦的田野上,潮湿的月光。
  • 流萤:指萤火虫,象征着微弱的光亮。
  • 极浦:遥远的海滨。
  • 旅雁:归来的大雁,象征着思乡之情。
  • 沧洲:广阔的水边或洲渚。
  • 妙高台:高台,象征着愿望的追求与梦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义壮,明代诗人,生于一个动荡的时代。他的诗歌常表现出对时局的感慨与个体命运的思考。李义壮的风格典雅,笔触细腻,常用自然景物抒发情感。

创作背景:

《游小金山》创作于李义壮游览小金山时,表达了他对人生、岁月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的热爱。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在游历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孤独与归属感,以及对人生短暂的哲理思考。

诗歌鉴赏:

《游小金山》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沉的情感,展现了李义壮对人生和自然的独特理解。诗的开头“一灯明灭江心寺”便以灯光的闪烁引入,引发对人生无常的思考。接下来的“梦里孤蓬半夜雷”,则通过梦境与自然的结合,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不安。

“岁月共怜人易老,江山应笑我重来”一句,深刻地道出了时光的流逝与人的无奈,江山虽在,但人却难以重返青春。诗人用“平芜湿月流萤度,极浦随潮旅雁回”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自然画面,流萤与旅雁的意象交织,象征着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最后两句“起对沧洲意无限,登临休上妙高台”,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对高远理想的追求,似乎在告诉读者,尽管人生短暂,但心中仍应有梦想与追求。这首诗不仅仅是对小金山的游览,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李义壮作为明代诗人的深邃情怀和艺术造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灯明灭江心寺:灯光的闪烁反映了时间的变幻和孤寂的氛围。
  2. 梦里孤蓬半夜雷:梦中孤独的蓬草与雷声,传达内心的不安与孤独。
  3. 岁月共怜人易老:岁月对人衰老的怜悯,引发对生命的思考。
  4. 江山应笑我重来:江山在讽刺诗人重回故地的无奈与无情。
  5. 平芜湿月流萤度:宁静的夜晚,流萤在月光中穿梭,描绘出清幽的意境。
  6. 极浦随潮旅雁回:在潮水的推动下,旅雁归来,象征思乡的情感。
  7. 起对沧洲意无限:在广阔的海岸边,诗人感慨万千,思绪飞扬。
  8. 登临休上妙高台:站在高台,诗人不再向上攀登,反映出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灯光与人生无常相联系。
  • 拟人:岁月与江山似乎拥有情感,能够“怜惜”与“嘲笑”。
  • 对仗:上下句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着人生的无常、孤独与对理想的追求展开,通过自然的描绘与内心的独白,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对归属感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 孤蓬:象征漂泊与孤独。
  • 流萤:象征微弱的希望与美好。
  • 旅雁:象征思乡之情与归属感。
  • 沧洲:象征广阔的天地与无限的可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游小金山》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2. 诗中提到的“孤蓬”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孤独的生物
    C. 漂泊的植物
    D. 一种器物

  3. “岁月共怜人易老”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慨?
    A. 财富
    B. 友情
    C. 时间
    D. 自然

答案:

  1. C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登高》 - 杜甫
  • 《月下独酌》 - 李白

诗词对比:

  • 《游小金山》与李白的《静夜思》,两者均通过自然景物表达孤独与思乡之情,但前者更侧重于人生的哲理,而后者则更注重情感的细腻描绘。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李义壮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