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北半明灭,悲风催夕阴。
紫云团隧道,红叶入霜林。
天地河山老,松楸雨露深。
遣弓攀莫及,回首罢登临。
白话文翻译:
西北的天空渐渐变得暗淡,悲伤的风催促着黄昏的阴影。紫色的云彩像是凝聚在隧道上,红色的枫叶映衬在霜冻的树林里。天地和山河已然苍老,松树和楸树在雨露的滋润下显得格外深邃。我试图向上攀登,但却无法到达,回首望去,只能罢休,不再登高。
注释:
- 明灭:明亮与暗淡交替,形容天色的变化。
- 悲风:指带有悲伤情绪的风,给人以凄凉的感觉。
- 隧道: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云彩的聚集,形成一种幽暗的空间。
- 霜林:霜冻后的树林,给人一种冷峻的感觉。
- 遣弓:意为放下箭矢,象征着放弃或不再追求。
- 攀莫及:形容无法攀登到达某个高度,暗示追求的渺茫。
典故解析:
本诗中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天地河山老”可以看作对自然时间流逝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无情、生命短暂的哲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义壮,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及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成于诗人某次旅行途中,面对自然景象的感触,表达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谒陵道中》是一首富有哲理的抒情诗,诗人在西北的黄昏时分,面对悲风与暮色,内心充满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开篇即以“西北半明灭”的景象引入,渲染出一种阴郁的氛围,悲风的吹袭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接着“紫云团隧道,红叶入霜林”的描绘,既有视觉的美感,又蕴含着深刻的情感,诗人与自然的互动更显得生动而真实。
“天地河山老,松楸雨露深”的句子则引发出对自然长久存在的感慨,时间在不断流逝,唯有山河依旧。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人类生命的短暂与自然的永恒,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感。同时,最后两句“遣弓攀莫及,回首罢登临”则更是点明了诗人的无奈与放弃,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无奈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哲理,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索和对自然的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西北半明灭:描绘了西北天空的渐暗,传达了即将来临的黄昏氛围。
- 悲风催夕阴:悲凉的风加快了黄昏的来临,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 紫云团隧道:紫色的云彩浓厚,营造出一种幽深的意境。
- 红叶入霜林:秋天的红叶与霜冻的树林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美丽。
- 天地河山老:自然景象的持久与人类的短暂形成强烈对比,表达出对时间的感慨。
- 松楸雨露深:自然中松树和楸树的深邃,象征着生命的深厚与厚重。
- 遣弓攀莫及:放弃追求,象征对理想的无奈与现实的接受。
- 回首罢登临:最终选择放下,回首过去,表现出一种释然的情感。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紫云团隧道”,将云彩比作隧道,渲染出一种神秘感。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悲风的描述带有情感色彩,使自然更具人性化。
-
主题思想:整首诗探讨了人生的短暂与自然的永恒,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无奈,以及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西北:象征着远方与孤独。
- 悲风:代表着悲伤与无常。
- 紫云:象征着神秘与变化。
- 红叶:象征着生命的美好与短暂。
- 松楸:象征着坚韧与厚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西北半明灭”描述的是哪个时段的景象?
A. 早晨
B. 中午
C. 黄昏
D. 午夜 -
“遣弓攀莫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A. 渴望成功
B. 感到无奈
C. 充满希望
D. 不屑一顾 -
诗中提到的“红叶入霜林”主要表现了什么意象?
A. 夏天的繁盛
B. 秋天的凋零
C. 冬天的寒冷
D. 春天的生机
答案: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秋夕》——杜牧
诗词对比:
- 与杜甫的《登高》相比,李义壮的《谒陵道中》更多地表现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而杜甫则是在面对个人与国事的忧愁中展现更为深沉的情感。两者虽主题相近,但情感基调与表达方式却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张某某著
- 《明代文学研究》——李某某撰
- 《诗经与古诗词解析》——王某某编
通过以上的分析与解读,希望对《谒陵道中》这首诗有更深的理解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