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海珠登眺 其一》
时间: 2025-01-19 16:00:4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梦回残月转长廊,何处僧归半夜航。
水色不随山色改,风声偏助雨声狂。
依依鹈鸊栖林樾,个个芙蓉隔石塘。
幽兴杳然从此远,不堪渔笛起沧浪。
白话文翻译:
在梦中回到那残月照耀的长廊,想知道那位僧人半夜从何而归。
水的颜色并没有随着山的颜色而变化,风声偏偏助长了雨声的狂怒。
依依的鹈鸊栖息在林间的树影中,个个的芙蓉花隔着石塘。
幽静的兴致从此远去,无法忍受渔舟的笛声在沧浪中起伏。
注释:
- 梦回: 形容在梦中回忆或回到某个地方。
- 残月: 指未圆的月亮,即初升或将落的月亮。
- 长廊: 长长的走廊或廊子。
- 僧: 僧侣,指修行佛教的人。
- 水色不随山色改: 水的颜色没有随着山的颜色而变化,强调水面和山体的色彩对比。
- 鹈鸊: 一种水鸟,常栖息在水边。
- 芙蓉: 芙蓉花,即荷花,生长在水中。
- 幽兴: 指幽静的兴致或情趣。
- 渔笛: 渔民用的笛子,常在水边渔舟上吹奏。
典故解析:
此诗虽无明显的典故,但“鹈鸊”和“芙蓉”均为水边常见的意象,反映出江南水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义壮是明代的一位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展现了江南水乡的自然风貌与人文情怀,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李义壮在海珠湖边游览时所作,描绘了雨后清新的自然景象与诗人的思绪,折射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过往的追忆。
诗歌鉴赏:
《雨后海珠登眺 其一》是李义壮在雨后登高望远时所作,诗中展现了一幅清新宁静的自然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把读者带入一个雨后清新的江南水乡。开篇“梦回残月转长廊”,引入了梦境与现实的交错,营造出一种恍惚的意境,令人感受到那种微妙的时空变化。接着,诗人描绘了雨后的景象,水色与山色的对比,风声与雨声的交织,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冲突。尤其是“依依鹈鸊栖林樾,个个芙蓉隔石塘”,通过生动的意象,传达了自然的生机与美感。最后,诗人感慨幽兴的远去,渔笛声起,令人感到一种惆怅与无奈。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梦回残月转长廊” - 描述梦中回到长廊,残月的意象营造出静谧的氛围。
- “何处僧归半夜航” - 反映诗人对夜归僧人的思考,暗含孤独。
- “水色不随山色改” - 强调水的独立性,显示出自然的多样性。
- “风声偏助雨声狂” - 风声助长了雨声,形成一种动感,展现出自然的力量。
- “依依鹈鸊栖林樾” - 描绘水鸟栖息的场景,增添生机。
- “个个芙蓉隔石塘” - 荷花与石塘的对比,表现出江南水乡的美丽。
- “幽兴杳然从此远” - 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已远去。
- “不堪渔笛起沧浪” - 渔笛声带来的惆怅,显示出对生活的感慨。
-
修辞手法:
- 比喻: 水色与山色的对比。
- 拟人: 风声与雨声的交织。
- 对仗: “依依鹈鸊”与“个个芙蓉”的对仗结构。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雨后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过往的追忆,蕴含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 残月: 象征孤独与思念。
- 水色: 代表生命的流动与变化。
- 鹈鸊: 体现自然的生机与和谐。
- 芙蓉: 代表美丽与纯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鹈鸊”是什么? A. 一种鸟
B. 一种花
C. 一种山 -
诗人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A. 快乐
B. 惆怅
C. 愤怒 -
“不堪渔笛起沧浪”中“沧浪”指的是什么? A. 大海
B. 江河
C. 湖泊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江雪》 柳宗元
诗词对比:
- 《雨后海珠登眺》与《江雪》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象,但《江雪》更注重孤独与清冷的意境,而《雨后海珠登眺》则更显生机与惆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歌鉴赏》
- 《古诗词解析与鉴赏》
- 《李义壮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