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李常侍》

时间: 2025-01-06 07:52:37

旌旗晓过大江西,七校前驱万队齐。

千里政声人共喜,

三军令肃马前嘶。

恩沾境内风初变,春入城阴柳渐低。

桃李不须令更种,早知门下旧成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旌旗晓过大江西,七校前驱万队齐。千里政声人共喜,三军令肃马前嘶。恩沾境内风初变,春入城阴柳渐低。桃李不须令更种,早知门下旧成蹊。

白话文翻译:

清晨的旌旗在大江南北飘扬,七校的先锋带领着万队军马齐齐前进。千里之外的政声让人们共同欢喜,三军的指令严肃得让马匹在前面嘶鸣。恩泽洒落在这片土地上,春风初起,城中的阴柳也渐渐低垂。桃李树不需要再种植,因为早已知道,门前的旧路早已形成了小径。

注释:

  • 旌旗:指军旗,象征着军队的出征。
  • 七校:指古代的七个军事学校或军团。
  • 政声:指政治的声望和影响。
  • 马前嘶:形容军队严肃的气氛,马匹在警觉时发出的声音。
  • 恩沾:指恩泽滋润,恩惠降临。
  • 柳渐低:形容柳树因春风而低垂的状态。
  • 桃李:常用来比喻学生,桃李不须再种,意指已有良好的生徒。

典故解析:

“桃李不须令更种,早知门下旧成蹊”出自于古代文人对师生关系的重视,桃李象征着学生,强调教育的成果,并暗含对李常侍的赞美,体现了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戎昱,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诗风豪放,擅长描绘战争与政治的主题。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当时社会的动荡与英雄的壮丽。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代中期,正值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军队的雄壮场面和春日的生机,表达了对国家强盛和人民安乐的期盼。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晨的旌旗和雄壮的军队开篇,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画面。诗中不仅描写了军队的整齐和威严,更重要的是传达了对国家政治声望的赞美和对民众欢喜的感慨。诗人在描绘春景时,采用了“恩沾境内风初变”的表达,既体现了春天的温暖,也象征着政治的恩泽普及四方。最后一句“桃李不须令更种”则寓意着教育的成功和后继有人的希望,展现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与期待。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旌旗晓过大江西:描述清晨军队出征的场景,旌旗飘扬,象征着朝气蓬勃的军旅生活。
  2. 七校前驱万队齐:指的是由七个军校的精英组成的队伍,展现了军队的庞大和整齐。
  3. 千里政声人共喜:反映了政治的声誉在人民心中产生共鸣,表明了政治的美好。
  4. 三军令肃马前嘶:描绘军队的纪律和严肃性,马匹前嘶也增加了紧张的气氛。
  5. 恩沾境内风初变:恩泽滋润了这片土地,春风的到来象征着新的生机。
  6. 春入城阴柳渐低:春天的气息使得城中的柳树轻轻低垂,生机勃勃。
  7. 桃李不须令更种:强调教育的成果,暗示已有成就,不必再种植。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千里政声人共喜,三军令肃马前嘶”展现了诗的工整与对称。
  • 拟人:如“马前嘶”使得马匹具有情感,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 象征:桃李象征学生,传达了教育的重要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政治安定、人民幸福的赞美,同时通过春天的意象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期望。诗人通过对军队出征的描写,展现了国家的强盛与团结,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旌旗:象征着军队的力量与朝气。
  • 春风:寓意着新的生机与希望。
  • 桃李:象征教育的成功与人才的辈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戎昱
    • C.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桃李”象征什么?

    • A. 农作物
    • B. 学生
    • C. 士兵
  3. 诗中描写的春天有什么象征意义?

    • A. 丰收
    • B. 希望与生机
    • C. 暴风雨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自然与人文的结合,表达了对未来的展望。
  • 《春望》:通过春天的意象,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与对未来的期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相关历史背景书籍,如《唐代历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