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感怀》

时间: 2025-01-06 05:13:17

洛阳岐路信悠悠,无事辞家两度秋。

日下未驰千里足,

天涯徒泛五湖舟。

荷衣半浸缘乡泪,玉貌潜销是客愁。

说向长安亲与故,谁怜岁晚尚淹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日感怀
戎昱 〔唐代〕
洛阳岐路信悠悠,无事辞家两度秋。
日下未驰千里足,天涯徒泛五湖舟。
荷衣半浸缘乡泪,玉貌潜销是客愁。
说向长安亲与故,谁怜岁晚尚淹留。

白话文翻译:

在洛阳的岐路上,心情悠然自得,离家已经两度过秋。
黄昏时分,虽未能走完千里路,天涯海角只是在五湖间漂泊。
衣衫半浸在乡愁的泪水中,容颜在异乡渐渐消逝了我的忧愁。
向长安的亲友倾诉我的思念,谁能怜惜我在岁末的孤独留恋?

注释:

字词注释:

  • 岐路:分岔的道路,指代离别的道路。
  • 信悠悠:心情悠然,放松自如。
  • 无事辞家:没有事情而离开家,表示无奈的离别。
  • 千里足:千里路程,指远行。
  • 徒泛:白白漂泊,空有行程而无目的。
  • 荷衣:沾湿衣衫,流露乡愁。
  • 玉貌:美丽的容貌。
  • 潜销:渐渐消逝。
  • 岁晚:年末时节。
  • 淹留:滞留,停留。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长安”是古代中国的都城,象征着繁华与归属。诗人向亲友倾诉思念,表现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戎昱,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以抒情见长,表达对时光流逝与人生无常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秋日,诗人身处他乡,思念故乡与亲友,反映了唐代诗人常有的离愁别绪和对故土的深情。

诗歌鉴赏:

《秋日感怀》是戎昱在离家后对故乡深切思念的表达。诗歌开篇便以“洛阳岐路信悠悠”引入,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悠远,同时也暗示着离别的无奈与孤独。接着,诗人通过描绘黄昏时分的旅途,表达了自己虽然身在异乡,却仍然无法忘怀故乡的心情。

“荷衣半浸缘乡泪”,这一句极富感染力,表现出乡愁的沉重与无奈,衣衫沾湿了泪水,象征着对故乡的思念之深。紧接着,“玉貌潜销是客愁”,不仅传达出美丽的容颜在岁月中渐渐消逝,也暗示了在外漂泊者的忧愁与彷徨。

最后两句“说向长安亲与故,谁怜岁晚尚淹留”则是诗人对于亲友的思念与对岁末孤独的深刻感慨,质问谁能理解他在岁末时分的孤独与不安。全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体现了唐代诗歌的抒情特点,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洛阳岐路信悠悠”:在洛阳的分岔路上,心绪悠然,暗示离别。
  • “无事辞家两度秋”:无事而离家,已过两个秋天,表现时间的流逝与离愁。
  • “日下未驰千里足”:黄昏时分,虽未能走完千里路,暗示诗人对远行的无奈。
  • “天涯徒泛五湖舟”:在广阔的天地间,空泛无目的,突出漂泊感。
  • “荷衣半浸缘乡泪”:衣衫沾湿乡愁的泪水,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玉貌潜销是客愁”:美丽容颜逐渐消逝,暗喻在外的愁苦。
  • “说向长安亲与故”:向长安的亲友倾诉,表达思念之情。
  • “谁怜岁晚尚淹留”:质问谁能理解他在岁末孤独的心情。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荷衣半浸”比喻乡愁的沉重。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通过情感化的表达使得自然景物更能传达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友的深切思念以及在外漂泊的孤独感,体现了人们在时光流逝中对故土的眷恋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日: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故乡:代表归属与温暖的情感。
  • 长安:象征繁华与思念。
  • 泪水:象征思念与忧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长安”指代什么? A. 乡村
    B. 都城
    C. 海洋
    D. 山林

  2. “荷衣半浸缘乡泪”中的“荷衣”指的是? A. 轻盈的衣服
    B. 沾湿的衣服
    C. 美丽的衣服
    D. 破旧的衣服

  3. 此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喜悦
    B. 失落与思念
    C. 愤怒
    D. 平静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同样表达了离愁别绪。
  • 李白的《静夜思》:描绘了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戎昱王维在离愁的表达上有相似之处,均通过自然景物来反映内心情感,但戎昱更侧重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而王维则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