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何凤来读书西山
李之世 〔明代〕
是尔栖迟处,西山爽气增。
孤亭悬树杪,小径入云层。
谷鸟啼窗竹,岩花缀涧藤。
冷光摇碧霭,岚彩冒疏灯。
白话文翻译:
这正是你栖息悠闲的地方,西山的清爽气息更加浓厚。
孤零零的亭子悬在树梢之间,小路蜿蜒通向云层之上。
山谷里的鸟儿在窗前的竹子上啼鸣,山岩上的花儿点缀着溪涧的藤蔓。
清冷的光辉摇曳在碧霭之间,山岚的色彩透过稀疏的灯光。
注释:
字词注释:
- 栖迟:栖息、停留。
- 爽气:清新凉爽的气息。
- 孤亭:孤独的亭子。
- 杪:树梢、顶端。
- 谷鸟:山谷里的鸟。
- 岩花:岩石上的花。
- 冷光:清冷的光。
- 岚彩:山间的云雾色彩。
- 疏灯:稀疏的灯光。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明显引用历史典故,但其描绘的闲适读书环境,自古便是文人墨客所向往的境地,隐含“读书求道”的志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之世,明代诗人,以山水诗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情感细腻,常寄情于山水之间。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李之世隐居于西山时,正值他心境安宁,追求自然与心灵的和谐之际,因此诗中流露出对西山清新气息的赞美和对读书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本诗以“西山”为背景,描绘了一幅读书的恬静图景。诗的开头便点明了诗人对栖息之地的喜爱,西山的清爽气息不仅使得环境愈加宜人,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接下来的描写中,孤亭与小径的结合,展现出一种幽静的读书环境,给人以心灵的安慰。
诗中“谷鸟啼窗竹,岩花缀涧藤”更是将自然与生活融为一体,生动描绘出在这样的环境中,鸟鸣与花香交织的美妙景象,使得读书的时光如同融入大自然的怀抱,令人陶醉。同时,结尾的“冷光摇碧霭,岚彩冒疏灯”则以冷光和岚彩描绘了夜晚的静谧,展示了诗人对夜读的向往与享受。
整首诗以自然为依托,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归隐自然的生活态度,传达出一种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精神世界的向往,体现了明代文人对山水的热爱与对心灵自由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是尔栖迟处:这是你栖息的地方,表明诗人对环境的亲近感。
- 西山爽气增:西山的气息更加清新,强调环境的优雅。
- 孤亭悬树杪:孤独的亭子悬在高树之上,体现了诗人隐居的情趣。
- 小径入云层:小路延伸至云层,暗示着通往更高境界的追求。
- 谷鸟啼窗竹:山谷中的鸟儿在窗前啼鸣,生动描绘出自然的声音。
- 岩花缀涧藤:岩石上的花点缀着溪涧的藤蔓,展现出自然的美丽。
- 冷光摇碧霭:清冷的光线摇曳在碧霭之中,表现出夜晚的宁静。
- 岚彩冒疏灯:山间的彩色云雾透过稀疏的灯光,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意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冷光”与“岚彩”相结合,形成一种色彩丰富的自然景象。
- 拟人:谷鸟的啼鸣和花儿的缀饰赋予自然以生命,营造出和谐的氛围。
- 对仗:如“谷鸟啼窗竹,岩花缀涧藤”,工整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表现出对山水自然的热爱,以及在宁静中读书求知的精神追求,反映出一种淡泊明志、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山:象征着宁静、清新、自然。
- 孤亭:代表隐居、独处的理想境地。
- 小径:通往理想之地,象征追求。
- 谷鸟与岩花:生命与自然的交融,表现出自然之美。
- 冷光与岚彩:夜晚的宁静与梦幻,增加了诗的意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孤亭”是在哪里?
a) 山顶
b) 树梢
c) 河边 -
“谷鸟啼窗竹”中的“谷鸟”指的是什么?
a) 窗户旁的鸟
b) 山谷中的鸟
c) 竹子上的鸟 -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a) 追求名利
b) 隐居自然,读书求知
c) 对城市生活的向往
答案:
- b) 树梢
- b) 山谷中的鸟
- b) 隐居自然,读书求知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诗词对比: 李白的《静夜思》描绘了寂静夜晚的思乡情怀,而李之世的《寄何凤来读书西山》则表现了隐居山水的恬淡心境。两者都展现了诗人对环境的热爱和对心灵寄托的追求,却分别在情感上有所侧重,前者偏向于思乡之情,后者则更注重自然和读书的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解读》
- 《李之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