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开径遥分竹,疏流近接堤。
雨含湘浦泪,春入武陵迷。
细荇鱼吹浪,高枝鹊借凄。
闲情应不减,风物每撩题。
白话文翻译:
开阔的小径远远地穿过竹林,稀疏的水流在堤岸旁流淌。
雨水中夹杂着湘江的泪水,春天的气息让武陵人感到迷离。
细长的水草随波轻轻摇曳,树梢的喜鹊在凄凉中依附。
闲适的情怀应该没有减少,风物总是激起我的题兴。
注释:
- 开径: 指开阔的小路。
- 遥分竹: 远远地穿过竹林。
- 疏流: 稀疏的水流。
- 湘浦: 指湘江的水边。
- 武陵: 武陵山脉,常与春天的景象联系在一起。
- 细荇: 水草,形状细长。
- 鹊借凄: 意指喜鹊在悲凉的氛围中栖息。
- 闲情应不减: 休闲的情怀应该没有减少。
典故解析:
- 武陵: 武陵是古代地名,通常与“桃花源”联系在一起,象征着世外桃源的宁静与美好。
- 湘浦: 湘江是流淌于湖南的河流,常用来表现离愁别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之世,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风格清新脱俗,常表达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写于李之世游历湘江与武陵时,描绘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交融,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及对生命的思考。
诗歌鉴赏:
李之世的《开径》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竹林与水流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迷恋与对故乡的思念。开篇“开径遥分竹”表现了小径的幽静与自然,给人一种远离尘世喧嚣的感觉。接着“疏流近接堤”,水流与堤岸的亲密接触,暗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雨含湘浦泪”一句,借雨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苦,湘江的悲情与春天的迷离形成强烈对比,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后两句“细荇鱼吹浪,高枝鹊借凄”则通过细致的意象描绘出自然界的细腻与生动,给人以视听的享受,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最后一句“闲情应不减,风物每撩题”则回归到诗人的内心,尽管外界的风物变化,诗人的闲适情怀依然如故,表现出一种超然的心境。这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达到了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开径遥分竹: 描绘小径穿过竹林的景象,带出清幽之感。
- 疏流近接堤: 水流缓缓流动,和堤岸相依,增添了自然的亲密感。
- 雨含湘浦泪: 雨水与湘江泪水交融,表现了离愁别绪。
- 春入武陵迷: 春天的气息让人感到迷惘,暗示春天的美好与短暂。
- 细荇鱼吹浪: 细水草随波荡漾,表现了自然的灵动。
- 高枝鹊借凄: 高树上的喜鹊,在悲凉的氛围中栖息,象征孤独。
- 闲情应不减: 诗人对生活的闲适情怀未减,表达了内心的宁静。
- 风物每撩题: 外界的风物总能激起诗人的写作灵感。
修辞手法:
- 使用了比喻,如“雨含湘浦泪”,借雨水表达情感。
- 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通过自然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与对故乡的思念,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与内心情感的纠葛。
意象分析:
- 竹: 象征着清幽与宁静。
- 水流: 表现出生命的流动与变迁。
- 雨: 反映诗人的情感,往往与悲伤相联系。
- 武陵: 代表着理想的生活境界与美好的归属感。
- 鱼与鹊: 生动的自然意象,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开径遥分竹”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 A. 竹林中的小径
- B. 山顶的风景
- C. 河流
- D. 花园
-
诗中提到的“湘浦”指的是哪条河流?
- A. 长江
- B. 黄河
- C. 湘江
- D. 珠江
-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表达了:
- A. 对战争的渴望
- B. 对自然的热爱与生活的思考
- C. 对金钱的追求
- D. 对友谊的怀念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也描绘了自然景色,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出诗人的心境。两者都通过自然景物反映出内心情感,但《开径》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山居秋暝》则偏向于孤独与宁静的心境。
参考资料:
- 《明代诗歌选》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