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支公曾驻锡,规矩旧业林。
飞鼠殿堂古,灵鳗井穴深。
磬声来竹外,塔影卧池阴。
幸有相知客,时时过我吟。
白话文翻译:
支公曾经在这里驻足讲学,这里的规矩和旧业如同一片林木。飞鼠在古老的殿堂中穿梭,灵鳗在深邃的井穴中栖息。磬声从竹林外传来,塔影卧在池水的阴影里。幸好有知音的朋友,时常来我这里吟唱。
注释:
字词注释:
- 支公:指支道林,唐代高僧,曾在此地讲学。
- 驻锡:驻足讲学的意思。
- 规矩:指规章制度、传统。
- 飞鼠:一种小动物,形容其在古殿堂中自由穿梭。
- 灵鳗:指一种鱼,象征灵动。
- 磬声:磬是古代乐器,声音从外传来。
- 竹外:指竹林之外。
- 塔影:指寺庙的塔楼的影子。
- 卧池阴:指倒映在池水中的影子。
典故解析:
- 支道林是一位有名的高僧,他的教诲和影响在古代流传甚广。
- 磬声与竹林的结合,寓意着宁静和和谐的自然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润之,字仲殊,号半山,宋代文学家,擅长诗词,风格清新脱俗,作品常带有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王润之在宝林寺的某次驻足,表达了他对古代高僧支公的敬仰,以及对友人吟咏的欣赏。
诗歌鉴赏:
王润之的《宝林寺》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诗作。诗中以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寺庙的古老与宁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敬仰和对自然的热爱。开头两句提到支公的驻锡,给人以历史的厚重感;“飞鼠殿堂古,灵鳗井穴深”则通过生动的意象体现了寺庙的宁静和生命的活力,形成一种古朴自然的和谐画面。诗中“磬声来竹外”表现了寺院的文化氛围,而“塔影卧池阴”则通过倒影的方式增添了诗的层次感。最后,幸有知音的朋友相伴,时常来吟唱,流露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恬淡的生活态度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支公曾驻锡:开篇即点出支公,强调了这位高僧的重要性。
- 规矩旧业林:提到规矩与旧业,暗示寺庙的传承与历史背景。
- 飞鼠殿堂古:描绘古老殿堂里的生动景象,生动形象。
- 灵鳗井穴深:灵鳗在井中的隐喻,象征着深邃与神秘。
- 磬声来竹外:声音的传入,带来了宁静的气氛。
- 塔影卧池阴:塔的影子在水中,增添了诗的美感和意境。
- 幸有相知客:表达对友人的感激。
- 时时过我吟:强调友人常来,增加了生活的温暖。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飞鼠”和“灵鳗”用作比喻,表现寺庙的古老与生机。
- 对仗:整首诗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意象的结合:通过自然景物与人文的结合,营造出和谐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宝林寺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文化的敬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展现了他宁静而充实的内心世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支公:历史的象征,指引人们向善。
- 竹、塔、池:自然与人文的结合,象征宁静与和谐。
- 飞鼠、灵鳗:生动的自然意象,代表生命的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支公曾驻锡的是哪位高僧? a) 达摩
b) 支道林
c) 玄奘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磬声”代表了什么? a) 寺庙的宁静
b) 市井的喧闹
c) 战争的号角
答案:a -
“塔影卧池阴”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场景? a) 明亮的阳光
b) 寂静的夜晚
c) 水中的倒影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鸟鸣涧》
诗词对比: 王维的《鸟鸣涧》同样表现了自然的宁静与和谐,但更多地集中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而王润之的《宝林寺》则更强调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友谊的珍贵。两者都通过生动的自然景物描绘出一种心灵的宁静与满足。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王润之诗文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