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报国寺毗卢阁》

时间: 2025-01-01 15:55:32

十丈青莲朵朵开,毗卢高阁独崔嵬。

欲看山势连天远,已见河流带雨来。

宫树阴浓秋未落,塞鸿声断晚尤哀。

烽烟直北何时息,处处关门鼓角催。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上报国寺毗卢阁
作者: 陈衎 〔明代〕

十丈青莲朵朵开,
毗卢高阁独崔嵬。
欲看山势连天远,
已见河流带雨来。
宫树阴浓秋未落,
塞鸿声断晚尤哀。
烽烟直北何时息,
处处关门鼓角催。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毗卢阁的壮丽景象,十丈高的青莲花朵盛开,毗卢阁独自高耸入云。想要远眺连绵的山势,却已经看到河流带着雨水流淌而来。宫殿周围的树木浓密阴凉,秋天尚未完全过去,塞外的大雁哀鸣声断断续续,显得更加悲伤。北方的烽烟何时才能平息,四处关门的鼓声和号角声催促着人们的紧张心情。


注释:

  • 十丈青莲:形容青莲花盛开,十丈高的莲花象征美丽与壮丽。
  • 毗卢阁:佛教寺庙中的高阁,象征着崇高和安宁。
  • 山势连天远:指山脉延绵,遥远而壮观。
  • 河流带雨来:形容河水因雨而涨,雨水使得河流显得更为汹涌。
  • 塞鸿声断:指塞外的大雁叫声断断续续,增加了诗的哀伤情绪。
  • 烽烟直北:指北方战乱的烽烟,暗示国家的动荡与不安。
  • 关门鼓角催:形容军营的鼓声和号角声,催促着人们的紧迫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衎,明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尤擅长山水田园诗,其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和对人世沧桑的感慨。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明代,正值国家动荡之时,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与对美好景象的向往。


诗歌鉴赏:

《上报国寺毗卢阁》是一首充满画面感和情感深邃的诗作。诗的开篇以“十丈青莲朵朵开”引入,展现了毗卢阁周围的美丽景色,青莲的盛开不仅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也象征着宁静与祥和。接着,诗人欲望远眺山势,然而却已经看到“河流带雨来”,这不仅反映出自然的变化,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忧虑与思索。

在描写秋天的景色时,诗中“宫树阴浓秋未落”传达出一种静谧的氛围,而“塞鸿声断晚尤哀”则把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时局的无奈与悲伤。最后两句“烽烟直北何时息,处处关门鼓角催”将视角转向北方的战火,表达了对国家安宁的渴望和对战争带来的痛苦的深切感受。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对人事变化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敏感和对社会的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十丈青莲朵朵开:描绘了青莲花盛开的壮观场面,象征着美好与希望。
  2. 毗卢高阁独崔嵬:毗卢阁高耸入云,显示出其庄严和神圣。
  3. 欲看山势连天远:表达了诗人向往自然、渴望远眺的心情。
  4. 已见河流带雨来:暗示着即将来临的变化,预示着忧愁。
  5. 宫树阴浓秋未落: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显沉重的秋日气氛。
  6. 塞鸿声断晚尤哀:悲伤的鸿雁鸣叫,增加了诗的哀伤情绪。
  7. 烽烟直北何时息:直接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与忧虑。
  8. 处处关门鼓角催:四处的军营生活让人感到紧迫和不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青莲花比喻为美好的景象,增强诗的意境。
  • 拟人:鸿雁的叫声被赋予了情感,使得景物更加生动。
  • 对仗:整首诗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反映出诗人对国家动荡的忧虑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了深切的人文关怀和对生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青莲:象征美好与纯洁,代表着理想与希望。
  2. 毗卢阁:代表了宗教的圣洁与安宁。
  3. :象征着稳定与永恒,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仰。
  4. 河流:流动的水象征着变化与生命的无常。
  5. 鸿雁:象征离别与哀伤,带有浓厚的思乡情绪。
  6. 烽烟:象征战争与动荡,暗示社会的不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十丈青莲”指的是哪种植物? A. 荷花
    B. 青莲
    C. 菊花
    D. 桃花

  2. 填空题:诗中描绘的高阁是___阁。

  3.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塞鸿声断”传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对/错)


答案

  1. B
  2. 毗卢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余光中的《乡愁》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陈衎的《上报国寺毗卢阁》与王维的《鹿柴》均以自然景色为主,表达出对自然的赞美与对人生的思考,但前者更侧重于对历史和社会的关怀,而后者则更侧重于个人的内心感受与恬淡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人陈衎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与解析》
  • 《中国古典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