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闻盗贼蕃寇总退口号五首 其三》

时间: 2024-10-16 21:51:38

崆峒西极过昆崙,驼马由来拥国门。

逆气数年吹路断,蕃人闻道渐星奔。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崆峒西极过昆崙,
驼马由来拥国门。
逆气数年吹路断,
蕃人闻道渐星奔。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西部边境的险峻和外敌的退却。崆峒山位于西北,穿越昆仑山,驼马队伍长期守卫着国家的门户。多年来,敌人的气焰如逆风般强烈,导致道路被切断。然而,随着消息的传开,外族的入侵者开始像星星一样纷纷逃散。

注释:

  • 崆峒:指崆峒山,位于今甘肃省,是古代重要的地理标志。
  • 昆崙:指昆仑山,古代传说中的神山,象征着险峻和高耸。
  • 驼马:指骆驼和马,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通常用于边疆的运输和防御。
  • 逆气:指敌人的气焰或气势。
  • 蕃人:指外族,通常是指侵扰的少数民族。

典故解析:

  • 崆峒山与昆仑山:二者均为中国古代文化中重要的山脉,象征着险境和边疆的遥远。
  • 星奔:形容敌人如星星般迅速逃散,传达出一种胜利的气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主题广泛,关注民生,在战乱动荡的时代背景中,他用诗歌记录了社会的苦难与人民的疾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朝中期,正值安史之乱后,国家动荡,边疆频繁受到外族侵扰。诗人通过描绘敌人退却的情景,表达了对国家安宁的期盼和对边防将士的赞扬。

诗歌鉴赏:

《喜闻盗贼蕃寇总退口号五首 其三》是一首反映国家安危与边防将士英勇的诗作。诗的开头提到的崆峒和昆仑,象征着西部的险峻地形,给人以一种遥远而又神秘的感觉。驼马的描写则直观地展现了边防的交通与防御,强调了守卫国家的重要性。

诗中“逆气数年吹路断”一句,生动地描绘了敌人气焰的猖狂和对通行的威胁,表现出当时战乱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困扰。而“蕃人闻道渐星奔”的结尾,表达了外敌退却的喜悦,让人感受到一丝希望与安宁的气息。

整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意象鲜明,表述清晰,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安全的关注和对边防将士的敬意。在历史的背景下,这种反映边疆安宁与人民安乐的主题显得尤为重要,传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崆峒西极过昆崙:描绘了地理位置的遥远与险峻,传达出边疆的辽阔与危险。
  • 驼马由来拥国门:强调了交通的重要性,驼马象征着守卫国门的力量。
  • 逆气数年吹路断:揭示了敌人气焰的嚣张,造成了交通的阻断,反映了战争带来的痛苦。
  • 蕃人闻道渐星奔:表达了外敌听闻消息后纷纷撤退的情景,展现胜利的喜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敌人比作星星,形象生动,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上下句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强调了对国家安宁的渴望,展现了对边防将士的赞誉,表达了对战乱结束的期盼,情感基调积极向上。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崆峒与昆仑:象征着险峻的边疆。
  • 驼马:象征着交通和防御的力量。
  • 逆气与蕃人:代表外敌的威胁与侵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崆峒山的地理位置是?
    A. 东部
    B. 西北部
    C. 南部
    D. 北部

  2. 诗中提到的“蕃人”指的是?
    A. 汉族
    B. 外族
    C. 中原人民
    D. 商人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战争的痛苦
    B. 国家安宁与胜利
    C. 个人情感
    D. 自然风光

答案: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高适的《塞下曲》

诗词对比:

  • 《登鹳雀楼》:同样描写边疆,但更侧重于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的结合。
  • 《塞下曲》:展现了边塞生活的壮丽与艰辛,主题上与杜甫的《喜闻盗贼蕃寇总退口号五首 其三》有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杜甫诗选》
  3.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