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烧药图
唐寅 〔明代〕
人来种杏不虚寻,
彷佛庐山小径深。
常向静中参大道,
不因忙里庆清呤。
愿随化雨之春泽,
未许云间一片心。
老我近来多肺疾,
如另紫雪把烦襟。
白话文翻译
有人来种杏树,似乎没有白白寻找,
仿佛庐山的小径深邃幽静。
我常在宁静中参悟大道,
并不因为忙碌而庆贺清脆的声响。
希望能随春天的化雨滋润,
绝不允许心中有一丝云雾。
我年纪渐长,常有肺病,
就像那紫色的雪花压在烦忧的心头。
注释
- 人来种杏不虚寻:指有人种杏树,似乎不是白白寻找。
- 彷佛庐山小径深:庐山是中国名山,意指小径深邃而宁静。
- 常向静中参大道:指常常在宁静中参悟人生的道理。
- 不因忙里庆清呤:不因忙碌而庆幸于清脆的声响,强调对喧嚣的超然。
- 愿随化雨之春泽:希望能像春雨那样滋润万物。
- 未许云间一片心:不允许心中有一丝阴霾。
- 老我近来多肺疾:年纪大了,身体多有不适。
- 如另紫雪把烦襟:比喻烦恼像紫色的雪一样压在心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唐寅(1470年-1523年),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的诗人、书画家。他是“吴门四才子”之一,以才情出众而闻名于世,作品往往表现出个人的情感与对自然的深切观察。
创作背景
《烧药图》创作于唐寅晚年,诗中反映了他的身体状况及心境,表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在社会动荡和个人生活困顿的背景下,诗人通过自然意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展现出深邃的哲理思考。
诗歌鉴赏
《烧药图》是一首体现唐寅人生哲思的诗作。诗中通过对杏树的描绘,表现了生机与希望,暗示着人生的追求不应是徒劳无功的。在“彷佛庐山小径深”一句中,诗人将自然景象与内心的宁静结合起来,展示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成熟的思考。诗中的“常向静中参大道”表明他在忙碌的生活中,依然保持着对大道的探索与反思,显示出他对人生哲学的理解。
后半部分的“愿随化雨之春泽”,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也传达了诗人渴望心灵得到滋润的愿望。而“老我近来多肺疾”则突显了他对身体健康的忧虑,反映出他在年老时的无奈与烦恼。全诗以自然与内心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情感真挚且饱含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人来种杏不虚寻:种杏树的人经过了深思熟虑,种植并非随意。
- 彷佛庐山小径深:小径的深邃和幽静让人感到宁静,似乎与内心的思考相呼应。
- 常向静中参大道:在宁静中,诗人不断探索人生的真谛,强调内心的追求。
- 不因忙里庆清呤:即使生活忙碌,也不因为表面的欢快而自满。
- 愿随化雨之春泽:希望能够如春雨般滋润心灵,象征着温柔和希望。
- 未许云间一片心:心中不允许有任何阴霾,表达了对内心宁静的渴望。
- 老我近来多肺疾:年老多病,反映了生活的艰辛。
- 如另紫雪把烦襟:烦恼如同紫雪般沉重,给心灵带来了压迫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紫雪把烦襟”,将烦恼比喻为沉重的雪,形象生动。
- 对仗:全诗在用词上保持均衡,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与美感。
- 意象:通过自然意象(杏树、庐山、小径、春雨)传达内心的情感与哲理。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生命的深意与内心的宁静,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个人健康的忧虑。透过自然景象,表达了对生命的渴望与对烦恼的反思,展现出深邃而真挚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杏树:象征着希望与生机,暗示了生命的延续。
- 庐山:代表宁静与深邃,体现内心的追求。
- 化雨:象征滋润与关怀,渴望心灵的安宁。
- 紫雪:象征烦恼与沉重,反映内心的压迫感。
文化内涵
杏树在中国文化中常象征着美好的愿望与希望;庐山作为名山,代表着宁静与思考的空间;而春雨则常与万物复苏、生命延续相联系。诗中的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人内心世界的缩影,体现了他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庐山”象征什么?
- A. 忙碌
- B. 宁静
- C. 烦恼
- D. 快乐
-
填空题:诗中“愿随化雨之春泽”表达了诗人对__的渴望。
-
判断题:诗中“老我近来多肺疾”反映了诗人对身体健康的忧虑。(对/错)
答案
- B
- 心灵的滋润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斗星》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唐寅《烧药图》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两者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然的依恋,唐寅更侧重于内心的宁静,而白居易则强调生命的无常与离别的感伤。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理解。
参考资料
- 《唐寅诗文选》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