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窗听》

时间: 2025-01-04 13:16:37

记得香闺临别语。

彼此有、万重心诉。

淡云轻霭知多少,隔桃源无处。

梦觉相思天欲曙。

依前是、银屏画烛,宵长岁暮。

此时何计,托鸳鸯飞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记得香闺临别语。
彼此有万重心诉。
淡云轻霭知多少,
隔桃源无处。
梦觉相思天欲曙。
依前是银屏画烛,
宵长岁暮。
此时何计,
托鸳鸯飞去。


白话文翻译:

记得在香闺里分别时的那些话。
我们彼此心中有无尽的情愫。
淡淡的云彩和轻轻的雾霭,究竟有多少呢?
在这桃源般的地方,没有任何去处。
梦中醒来,相思之情在天快亮的时候愈发明显。
依然是银屏上画的烛光,
漫漫长夜,岁末将至。
此时该如何打算,
把愿望托付给鸳鸯飞去。


注释:

  • 香闺:指的是女儿的房间,特别是闺房。
  • 临别语:分别时说的话,表达离别的情感。
  • 万重心诉:形容心中有无尽的情感和诉说。
  • 淡云轻霭:形容天空中的云彩和雾气,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
  • 桃源:源自“桃花源”,意指理想的、与世隔绝的地方。
  • 银屏:指的是屏风,通常为装饰用的屏风。
  • 画烛:形容烛光的美丽如同画作。
  • 宵长岁暮:长夜漫漫,岁末将至,暗示时间的流逝。

典故解析:

  • 桃花源:出自《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描绘的一个理想社会,象征着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
  • 鸳鸯:象征着美好的爱情,一对鸳鸯常被视为夫妻或情侣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晏殊(991年-1055年),字仲明,号小山,北宋词人,政治家。晏殊为人颇具才华,工于词,尤其擅长婉约风格,作品常带有细腻的情感与优雅的意象。

创作背景:

《红窗听》创作于晏殊的晚年,反映了他对爱情的思考与感悟,表达了对离别的惆怅与对理想爱情的向往。


诗歌鉴赏:

《红窗听》是一首表达离愁别绪的婉约词,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抒发,展现了作者对爱情的执着与向往。开篇的“记得香闺临别语”,立即唤起读者对离别情景的联想,字里行间流露出深切的思念与不舍。接下来的“彼此有万重心诉”,则揭示了两人之间的情感深厚,尽管言语不多,但心中所诉却千言万语。

诗中“淡云轻霭知多少”,以自然景象的描写来映衬内心的迷茫与忧伤,而“隔桃源无处”则表达了对理想爱情的追寻和现实之间的无奈。接下来的“梦觉相思天欲曙”,描绘了梦中相思的情景,进一步加深了离愁的氛围。最后一句“此时何计,托鸳鸯飞去”更是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爱情的寄托与希望。

整首词情感真挚,意象丰富,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给人以强烈的共鸣,展现了晏殊词作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记得香闺临别语:表达了对过去美好回忆的怀念。
  • 彼此有万重心诉:内心的情感深厚,诉说无尽的思念。
  • 淡云轻霭知多少:自然景象的描写,反映内心的迷惘。
  • 隔桃源无处:对理想爱情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
  • 梦觉相思天欲曙:梦中的思念与现实的交融。
  • 依前是银屏画烛:烛光映衬了漫长的思念。
  • 宵长岁暮: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此时何计,托鸳鸯飞去:对未来的期望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思念比作云彩,形象生动。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增强诗意。
  • 对仗:诗句对仗工整,增强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离愁与思念,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对爱情的执着追寻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香闺:象征温柔的爱情环境。
  • 淡云轻霭:象征朦胧的思念。
  • 桃源:象征理想与梦想。
  • 银屏:象征美好的回忆。
  • 鸳鸯:象征美好的爱情。

每个意象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意味,共同构成了诗的整体意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香闺”是指什么地方? A. 书房
    B. 女儿的房间
    C. 花园
    D. 餐厅

  2. “彼此有万重心诉”这句的意思是什么? A. 答应对方
    B. 心中有很多话要说
    C. 理解对方
    D. 分手时不舍

  3. 诗中提到的“桃源”是指什么? A. 现实生活
    B. 理想的、与世隔绝的地方
    C. 一种花
    D. 一种饮料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晏殊的《红窗听》相比,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但更多地体现了女性细腻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苏轼的《水调歌头》则在抒发情感的同时,融入了更为宏大的思考,展现了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晏殊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