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放云南子弟还国》

时间: 2025-01-06 07:27:46

德被陪臣子,仁垂圣主恩。

雕题辞凤阙,丹服出金门。

有泽沾殊俗,无征及犷ce.铜梁分汉土,玉垒驾鸾轩。

瘴岭蚕丛盛,巴江越巂垠。

万方同感化,岂独自南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诏放云南子弟还国》
作者:郑洪业 〔唐代〕

德被陪臣子,仁垂圣主恩。
雕题辞凤阙,丹服出金门。
有泽沾殊俗,无征及犷铜。
梁分汉土,玉垒驾鸾轩。
瘴岭蚕丛盛,巴江越巂垠。
万方同感化,岂独自南蕃。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身为臣子的人所获得的德行和恩惠的感慨。那些被皇帝所赐予恩惠的人,身穿华丽的衣服,从金门走出,仿佛是从凤阙中辞行。云南的恩泽洒向各地风俗,未曾征讨犷野之地。中华大地的南北分界,像是玉垒山上的神鸟飞舞。瘴气弥漫的山岭上,蚕虫繁盛,巴江流域的景色悠然自得。全国上下都因感化而归顺,难道只有南方的少数民族才能得到这样的恩惠吗?


注释:

  • 德被:德行感化。
  • 陪臣子:身为臣子的朋友。
  • 仁垂:仁爱之德,感化。
  • 雕题:雕刻的题辞。
  • 凤阙:指皇宫。
  • 丹服:红色的服装,象征高贵。
  • 金门:指皇宫的门。
  • 有泽:有恩泽。
  • 殊俗:不同的风俗。
  • :粗野。
  • 铜梁:指铜梁地区,象征南方的蛮荒之地。
  • 汉土:汉民族的土地。
  • 玉垒:玉垒山,象征高远的地方。
  • 瘴岭:湿气重、疾病多发的山岭。
  • 蚕丛盛:蚕茧繁盛的地方。
  • 巴江:巴江流域,指南方地区。
  • 巂垠:巂山的边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郑洪业,唐代诗人,生活于盛唐时期,因其诗作多涉及国家大事、民生疾苦,风格上既有豪放也有细腻,常表达对国家与民族的关怀。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朝,正值国家对边疆民族进行和解与感化的时期,旨在表达对云南子弟回归故土的期待与对国家恩惠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对民族团结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从整体上看,展现了作者对国家政策的积极评价和对边疆民族的关怀。诗中通过描写云南子弟的回国,表明了唐朝对于少数民族的包容与恩惠。开篇提到“德被陪臣子”,即表明国家的德政能够感化周围的臣子,彰显出皇权的仁爱和宽广。后文“雕题辞凤阙,丹服出金门”,更是生动地描绘出朝廷的繁华与高贵,显示出国家的强大与团结。

在意象的运用上,诗中提到的“玉垒”和“巴江”,不仅是地理名词,更是文化认同的象征,反映了南北文化的交融。尤其是最后的“万方同感化”,强调了国家的统一与和谐,体现出作者对民族团结的期望与美好愿景。

整首诗在语言上简练而富有韵律,情感真挚而深刻,既表达了对国家的感激之情,也传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是一首具有历史感与现实意义的作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德被陪臣子:国家的德行感化了周围的臣子,体现出君主的宽厚仁爱。
  • 仁垂圣主恩:仁爱之德流传开来,成为皇帝的恩惠。
  • 雕题辞凤阙:描绘了华丽的辞章,代表着朝廷的荣耀。
  • 丹服出金门:穿着华丽服装的人们从皇宫中走出,象征着皇权的显赫。
  • 有泽沾殊俗:恩泽普及到不同的风俗之地,表现出国家的包容性。
  • 无征及犷铜:没有征讨蛮荒之地的需要,显示出和平的局面。
  • 梁分汉土:南北地域的分界,突出了地理和文化的多样性。
  • 玉垒驾鸾轩:高耸的玉垒山上,仿佛神鸟飞翔,象征着高远的理想和美好的愿景。
  • 瘴岭蚕丛盛:描绘了湿气重的地方,却也有丰收的场景,表现出生态的和谐。
  • 巴江越巂垠:描绘了南方的美丽河流与山峦,展现自然的壮丽。
  • 万方同感化:全国各地都受到感化,体现出国家统一的理念。
  • 岂独自南蕃:不仅仅是南方的民族,强调了普遍性和团结。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对称的句式,如“德被陪臣子,仁垂圣主恩”,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云南子弟的回归比作国家的恩典,体现对民族团结的渴望。
  • 意象:运用“玉垒”、“巴江”等地域意象,表现出对南方文化的认同与赞美。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国家恩惠的感慨,以及对民族团结、和谐的期望,展现出唐代开放包容的政治理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国家的仁爱与宽厚。
  • 凤阙:象征皇权与荣耀。
  • 玉垒:象征高远与理想。
  • 巴江:象征自然的美丽与和谐。
  • 瘴岭:象征艰苦的环境与人民的坚韧。

这些意象不仅具有地理意义,更承载了文化、历史的深厚内涵,展现了唐代盛世的繁荣与多元文化的交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德被”指的是什么?
    A. 君主的仁爱
    B. 子弟的归国
    C. 辱骂的臣子
    D. 战争的胜利

  2. “万方同感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南方少数民族的偏见
    B. 对全国人民团结的期望
    C. 对战争的渴望
    D. 对朝廷权力的无奈

  3. 诗中提到的“瘴岭”象征什么?
    A. 繁荣的城市
    B. 艰苦的环境
    C. 和谐的生活
    D. 战争的背景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兴亡的感慨与思考。
  • 李白的《庐山谣》:描绘了山水之美与人文情怀。

诗词对比

  • 郑洪业的《诏放云南子弟还国》 vs 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两首诗都涉及国家与民族,但前者更侧重于对和平与团结的渴望,而后者则强调战争与征伐的豪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