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客有谈君制小亭,旋栽轩竹荫池萍。
应怜春色浓於酒,醉得园花睡不醒。
白话文翻译:
有客人谈起你所造的小亭子,刚刚栽下竹子,池塘里漂浮着浮萍。
想必是因为春色比酒还要浓厚,醉得连园中的花都沉沉入睡,不愿醒来。
注释:
字词注释:
- 客:来访的人。
- 君:你,指代诗中谈论的朋友或主人。
- 制:制作、设计。
- 小亭:指小型的凉亭。
- 旋:刚刚。
- 栽:种植。
- 轩竹:高大的竹子。
- 荫:阴影、遮荫。
- 池萍:池塘中的浮萍。
- 应怜:应该同情、怜惜。
- 春色:春天的景色和气息。
- 浓於:比……更浓。
- 醉得:醉得如此程度。
- 园花:园中的花朵。
- 睡不醒:沉沉入睡,无法醒来。
典故解析:
该诗没有涉及特定的典故,但其描绘的春色和醉意,反映了古代文人对春天和饮酒的热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曾伯,生于宋代,字子昂,号白云山人,擅长诗词,曾任官职,生活在文人气息浓厚的时代。他的诗风清新自然,作品多描绘山水、田园之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春天,正值万物复苏,诗人可能在一次聚会中,朋友们谈论新造的小亭子,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诗中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美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客”谈“君”的形式,展开了对春天美景的描绘和对于饮酒的感叹。开头两句,以小亭的制作和竹子的栽种为引子,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小亭的设计体现了主人对生活的热爱,竹子的生长则象征着春天的到来。接下来的两句则将目光转向春色的浓烈,饮酒的愉悦,以及醉后沉浸于园中花香的状态。诗人在此表达了对春色、酒意以及自然景色的陶醉,令人感受到一种春日的慵懒与惬意。
整首诗情感真挚,画面生动,既有对美好景色的欣赏,也有对生活中小确幸的珍惜。在“醉得园花睡不醒”中,诗人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春天的魅力,暗示了人们在美好景色面前的沉醉与迷恋。诗中的意象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读来令人心旷神怡,是一首典雅的春日绝句。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客有谈君制小亭:这里引入了一个“客”,通过谈论“君”的小亭,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表现出友人间的亲密关系。
- 旋栽轩竹荫池萍: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刚刚种下的竹子和池塘中的浮萍,构建了一个宁静的自然环境。
- 应怜春色浓於酒:将春天的美丽与酒的醇香相提并论,强调了春天的色彩更加迷人。
- 醉得园花睡不醒:形象地表达了春色之浓,令人沉醉,甚至让花儿都沉沉入睡,不愿醒来。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色与酒相提并论,用以强调春天的迷人。
- 夸张:醉得连花都睡不醒,表现了对春天的陶醉。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饮酒的情境,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春天的赞美,以及对友人间深厚情谊的珍视。整体情感基调轻松愉悦,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小亭:象征着宁静、雅致的生活。
- 竹:代表着高洁、坚韧的品质。
- 春色:象征着希望、生命的复苏。
- 园花:代表着美丽和生命的芬芳。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春日图景,展现了自然的美好和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李曾伯
C. 杜甫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小亭是由谁制作的?
A. 诗人自己
B. 君
C. 客
D. 无人 -
诗中“醉得园花睡不醒”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对春天的感叹
B. 对酒的迷恋
C. 对自然的沉醉
D. 对生活的厌倦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夜喜雨》
- 王维《鹿柴》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李曾伯的这首诗更具生活气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王维则更强调自然的静谧与人的内心感受。两者在意境上各有千秋,体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