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任山人》

时间: 2025-01-04 12:46:15

天阶崇黼黻,世路有趋竞。

独抱中孚爻,谁知苦寒咏。

行潦难朝海,散材空遇圣。

岂无鸣凤时,其如问津命。

所思青山郭,再梦绿萝径。

林泉春可游,羡尔得其性。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天阶崇黼黻,世路有趋竞。
独抱中孚爻,谁知苦寒咏。
行潦难朝海,散材空遇圣。
岂无鸣凤时,其如问津命。
所思青山郭,再梦绿萝径。
林泉春可游,羡尔得其性。

白话文翻译:

在高耸的阶梯上,华美的图案令人赞叹,而世间的道路则充满竞争和奔波。我独自怀抱着中正的信念,谁能理解我这一份在严寒中吟唱的苦楚?行走的水流难以朝向大海,散落的材木也难以遇见圣明之人。难道就没有鸣凤高歌的时刻吗?这似乎如同在问询命运的渡口。我所思念的青山环绕着城市,梦中又回到那条绿萝的小径。林间的泉水春天可以游玩,我羡慕你获得的那种性情。

注释:

  • 崇黼黻:崇高华丽的图案。
  • 趋竞:趋向竞争,表示世俗的竞争和忙碌。
  • 中孚爻:中正、诚实的信念,指《周易》中的卦象。
  • 苦寒咏:在寒冷中吟唱的苦楚。
  • 行潦:流动的水,暗指艰难的前行。
  • 鸣凤:传说中的凤鸟,象征高洁和理想。
  • 青山郭:青山环绕的城市,指代作者的故乡或理想之地。
  • 绿萝径:小路,象征宁静、自然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钱起,唐代诗人,字仲明,号少陵,晚年居住于江南,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诗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本诗写作于唐代,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竞争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寄任山人》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感慨的诗作。诗人在诗中以高耸的阶梯和华美的图案引入,表现了世俗的繁华与竞争。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感到孤独,他怀抱着中正的信念,却无人理解他在寒冷中吟唱的苦楚。这种对理想与现实的对比,使得诗的情感愈加深厚。接下来,诗人用“行潦难朝海”形象地表达了个人的局限与无奈,流动的水无法抵达大海,象征着人们在世俗中难以实现理想。诗中提到的“鸣凤”,则是一种理想的象征,诗人渴望能有高洁的时机来临。

最后,诗人描绘了自己向往的自然景色,青山和绿萝,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与向往。这种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的失望形成鲜明对比,抒发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天阶崇黼黻:高高的阶梯上装饰着华丽的图案,象征着繁华的世俗世界。
  2. 世路有趋竞:社会上人们为了名利而争相奔波,表现出竞争的残酷。
  3. 独抱中孚爻:我独自怀抱中正的信念,表明诗人对理想的坚持。
  4. 谁知苦寒咏:无人理解我在寒冷中吟唱的苦楚,表现孤独与失落。
  5. 行潦难朝海:流动的水难以朝向大海,暗指追求理想的艰难。
  6. 散材空遇圣:散落的木材难以遇见圣明之人,表达人生的无奈。
  7. 岂无鸣凤时:难道就没有理想实现的时刻吗?期待与渴望的心情。
  8. 所思青山郭:思念的青山环绕着城市,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9. 再梦绿萝径:梦中再回到那条绿萝的小径,渴望宁静的生活。
  10. 林泉春可游:春天的林泉可以游玩,表达对自然的向往。
  11. 羡尔得其性:羡慕你获得那种自然的性情,表现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的追求比作流动的水,形象生动。
  • 对仗:如“行潦难朝海,散材空遇圣”,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鸣凤象征理想与高洁,青山绿萝象征自然与宁静。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竞争的反思与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展现出一种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情感基调为感伤与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天阶:象征社会的高层与繁华。
  • 鸣凤:象征理想与高洁的追求。
  • 青山:象征自然与故乡的美好。
  • 绿萝径:象征宁静与理想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天阶崇黼黻”主要表达了什么? A. 自然的美丽
    B. 世俗的繁华与竞争
    C. 个人的孤独
    D. 对理想的追求

  2. “行潦难朝海”中的“行潦”意指什么? A. 行走的水流
    B. 旅行的过程
    C. 个人的理想
    D. 生活的困境

  3. 诗中“鸣凤”象征着什么? A. 现实生活
    B. 理想与高洁
    C. 个人的奋斗
    D. 自然景色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中与幽人对酌》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钱起的《寄任山人》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两首诗都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但前者更多地关注个人的挣扎与对理想的渴望,而后者则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