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溪休沐寄赵八给事》
时间: 2025-01-04 12:19:4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虫鸣归旧里,田野秋农闲。
即事敦夙尚,衡门方再关。
夕阳入东篱,爽气高前山。
霜蕙后时老,巢禽知暝还。
侍臣黄枢宠,鸣玉青云间。
肯想观鱼处,寒泉照发斑。
白话文翻译:
虫鸣声声,归宿于故乡,田野在秋天里显得格外闲适。
正是农事的季节,人们在忙碌与安逸之间徘徊。
夕阳西下,映照着东边的篱笆,清爽的气息扑面而来,山高而远。
霜打的蕙兰已是时光渐老的象征,巢中的鸟儿也知道天色暗了,纷纷归巢。
侍臣黄枢因受到宠爱,歌声在青云之间回荡。
是否能想起那观鱼的地方,寒泉清澈,照见了我的白发斑斑。
注释:
- 虫鸣:指秋虫的鸣叫,象征着秋天的到来。
- 归旧里:回到故乡,体现了对故乡的思念。
- 秋农闲:秋天是农忙后的闲暇时光。
- 敦夙尚:即事理,敦厚而讲究,表达对往事的珍视。
- 衡门:指家门,象征着归属和安宁。
- 东篱:东边的篱笆,暗示着一种宁静的田园生活。
- 霜蕙:霜后凋零的蕙兰,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 巢禽:鸟儿的巢,象征着归宿和安全。
- 黄枢:指一位侍臣,黄枢因受到宠爱而受到青睐。
- 寒泉:寒冷的泉水,象征着清澈与纯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钱起(约 726—786),字仲明,号东皋,唐代诗人,晚唐时期的诗人之一,以田园诗和咏物诗见长。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描绘田园风光,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
《蓝溪休沐寄赵八给事》写于唐代,正值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钱起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景色的热爱。诗中流露出一种恬淡的情怀,反映了诗人在动荡时局中的思考与自我安慰。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秋天田园景象,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眷恋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开篇以“虫鸣归旧里”引入,虫鸣声声,唤起了对故乡的思念,带着浓厚的乡愁。接着描绘了秋天的农闲时光,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反思交织在一起。
“夕阳入东篱,爽气高前山”一句,夕阳的余晖洒在东篱,给人以温暖与宁静,爽气则象征着清新与自由,仿佛一切都在这宁静的时光中得以安放。诗人通过自然景象传达出内心的安宁,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
后几句提到霜蕙与巢禽,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而“侍臣黄枢宠”则揭示了现实的复杂与人情的冷暖。最后一句“寒泉照发斑”,既是对自身老去的感慨,也是一种对生活的深刻反思。整首诗情景交融,抒情与写景相得益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生活的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虫鸣归旧里:虫鸣声声,带有故乡的情怀,反映出对故乡的思念。
- 田野秋农闲:描绘出秋季田野的闲适,暗示着丰收后的宁静。
- 即事敦夙尚:表达对往事的珍视与对生活的反思。
- 衡门方再关:家门再度关闭,象征着归属感和安宁。
- 夕阳入东篱:夕阳西下,映照着东边的篱笆,增添了诗的温暖感。
- 爽气高前山:清新的空气与高山相映,体现出自然的美好。
- 霜蕙后时老:霜后的蕙兰凋零,象征着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流逝。
- 巢禽知暝还:鸟儿归巢,暗示着安宁与归属。
- 侍臣黄枢宠:提到侍臣,反映出社会的复杂与人际关系。
- 肯想观鱼处:回忆起往日的宁静,表达对过去的向往。
- 寒泉照发斑:寒泉清澈,照见白发,感慨时光流逝与人生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夕阳入东篱”,把夕阳比作一种温暖的照耀,增强了画面的美感。
- 拟人:如“巢禽知暝还”,给鸟儿赋予了人性的特征,使情感更为生动。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严谨,有良好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自然景象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展现了一种淡泊宁静的生活哲学,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虫鸣:象征秋天的来临与故乡的思念。
- 田野:代表宁静的田园生活。
- 夕阳:象征温暖与希望。
- 霜蕙:象征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 巢禽:象征归宿与安全。
- 寒泉:象征纯洁与清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虫鸣归旧里”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故乡的思念
- B. 对新生活的向往
- C. 对城市的厌倦
-
“夕阳入东篱”中,夕阳象征着什么?
- A. 生命的终结
- B. 温暖与希望
- C. 冷漠与孤独
-
诗中提到的“寒泉”是用来象征什么?
- A. 财富与荣耀
- B. 纯洁与清澈
- C. 生命的脆弱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杜甫《春望》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赋得古原草送别》与《蓝溪休沐寄赵八给事》都描绘了自然景色,表达对生活的感悟,但前者更侧重于生死离别的感伤,而后者则强调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前者较为沉重,后者则显得轻松自在。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