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越来溪
作者: 杨基 〔明代〕
原文展示:
远岫如蛾眉,紫菱盖绿漪。
小娃木兰桨,采菱溪上归。
溪风摇白芷,撩乱勣花起。
疑是越兵来,旌旗照秋水。
白话文翻译:
远处的山峦像蛾子的眉毛一样轻柔,紫色的菱角覆盖在碧绿的涟漪上。
小孩用木兰枝做桨,正在溪水中采摘菱角,准备归家。
溪边的风摇动着白芷,花儿在风中摇曳起舞。
我怀疑是越国的士兵来了,旌旗映照在秋水之上。
注释:
- 远岫:远处的山峦。
- 蛾眉:形容山的轮廓柔美,似女子的眉毛。
- 紫菱:一种水生植物,紫色的菱角。
- 绿漪:绿水涟漪,形容水面波光粼粼的样子。
- 小娃:小孩。
- 木兰桨:用木兰树枝制作的桨。
- 白芷:一种白色的香草,常生长在水边。
- 勣花:指风中摇动的花。
- 越兵:指古代越国的士兵。
- 旌旗:军旗,象征军队的到来。
- 秋水:秋天的水,常用于描写水景的清澈和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基,明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见于史书,但他的诗歌在当时颇具影响力,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
创作背景: 《越来溪》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的时期,诗人在此背景下,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忧虑。
诗歌鉴赏:
《越来溪》以清新的自然意象描绘出了一幅恬静的田园风光图。诗中通过“远岫如蛾眉”的柔美意象,展现了山的优雅,接着用“紫菱盖绿漪”描绘了水面上菱角的生动景象,整个画面如同一幅精美的山水画。小孩的身影则为这幅画增添了生动气息,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了对战争的担忧,特别是“疑是越兵来”的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的宁静与后半部分的紧张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暗示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珍惜和对战乱的不安。这种情感的转折使得整首诗在格调上显得更加深刻,具有丰富的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远岫如蛾眉:远处的山峦像轻盈的蛾眉,描绘出山的柔美。
- 紫菱盖绿漪:紫色的菱角在绿水上轻轻漂浮,展现了自然的生机。
- 小娃木兰桨:小孩用木兰做的桨,增添了生活的气息。
- 采菱溪上归:小孩在采菱,表现了田园生活的质朴。
- 溪风摇白芷:溪风轻吹,白芷摇曳,形成了生动的画面。
- 撩乱勣花起:风中花儿摇曳,展现了春天的活力。
- 疑是越兵来:突转战争的隐忧,暗示了不安的情绪。
- 旌旗照秋水:军旗在水面上波光闪烁,象征着战乱与紧张。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远岫如蛾眉”,通过比喻增加诗的柔美感。
- 拟人:如“溪风摇白芷”,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形成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和生活的宁静,反映出诗人对和平生活的珍视,同时表达了对战争和动荡的深深忧虑。
意象分析:
- 远岫:象征着宁静与美好,代表自然的力量。
- 紫菱:代表着丰收与希望,水生植物的生机。
- 小娃:象征着纯真与童趣,暗示人们对生活的向往。
- 溪风、白芷、勣花:象征着自然的和谐美好。
- 越兵、旌旗:象征着战争的威胁与不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远岫如蛾眉”中的“蛾眉”指的是: A. 眉毛的形状
B. 蛾子的种类
C. 自然景象
D. 诗人的情感 -
“小娃木兰桨”的“木兰”指的是: A. 一种花
B. 一种树木
C. 一种动物
D. 一种武器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将《越来溪》与王维的《鹿柴》进行对比,两者均描绘自然的宁静之美,但《越来溪》更多地表现了对生活的描绘及对战争的忧虑,而《鹿柴》则更侧重于隐逸的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