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青溪姑词》

时间: 2025-01-01 11:28:41

投余兮绿波,彼土偶兮柰何。

余魂兮无依,依余兄兮山阿。

兄姿兮甚雄,青骨兮朱弓。

称天兮诉余冤,令谗夫兮不终。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吊青溪姑词

作者: 周文璞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投余兮绿波,彼土偶兮柰何。
余魂兮无依,依余兄兮山阿。
兄姿兮甚雄,青骨兮朱弓。
称天兮诉余冤,令谗夫兮不终。


白话文翻译:

我投身于那碧绿的波涛之中,那里的人们为何如此无情。
我的灵魂失去了依托,只能依赖在山阿的哥哥。
哥哥的姿态是如此的英俊,手握青骨般的弓箭。
我向天呼喊,诉说我的冤屈,不让那些谗言之人得逞。


注释:

  • 投余兮绿波:指投身于青绿色的水波,表达一种无奈与孤独的情感。
  • 彼土偶兮柰何:彼土指的是他乡,偶是偶然、无意,柰何是“为何”,表现对他乡无情的感叹。
  • 余魂兮无依:我的灵魂失去了依托,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孤独感。
  • 依余兄兮山阿:依靠哥哥在山边,表达了对哥哥的依赖与情感寄托。
  • 兄姿兮甚雄:哥哥的英俊姿态,体现了对哥哥的赞美与崇敬。
  • 青骨兮朱弓:青骨指的是强壮的骨头,朱弓指红色的弓,表现出哥哥英武的形象。
  • 称天兮诉余冤:呼天告地,诉说冤屈,表达了对不公的抗议。
  • 令谗夫兮不终:让那些谗言之人得不到善终,表现了反对谗言的决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文璞,宋代诗人,生活在北宋时期,他的作品多以抒情见长,风格清新而富有情感,对自然和人事有敏锐的观察力。周文璞的诗歌往往表达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的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吊青溪姑词》创作于一个充满离愁别绪的环境中,诗人可能经历了亲人的离世或与亲人分离之痛,因此在诗中流露出深沉的悲伤与思念之情。这首诗通过对哥哥的怀念和对冤屈的诉说,体现了诗人对亲情的珍视与对不公的强烈反对。


诗歌鉴赏:

《吊青溪姑词》是一首充满情感的抒情诗,诗中通过对“绿波”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生活无奈的感慨。开篇便以“投余兮绿波”引入,展现了与水波的融合,象征着诗人情感的波动与涟漪。诗的中段则深情回忆了亲爱的哥哥,赞美了他的英俊与强壮,体现了对亲情的依赖和对逝者的怀念。结尾部分,诗人以“称天兮诉余冤”的方式,展示了对不公现象的愤怒和无奈,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心中对谗言的抵触和对真相的渴望。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抗争,既有对亲情的深切怀念,又有对社会的不满与控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投余兮绿波:投身于水中,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亲近和对生活的无奈。
  2. 彼土偶兮柰何:对他乡的无情感叹,暗示了诗人的孤独。
  3. 余魂兮无依:灵魂失去依托,体现了失落感。
  4. 依余兄兮山阿:依靠哥哥,表达对亲人的依赖。
  5. 兄姿兮甚雄:对哥哥的崇拜,赞美其英俊。
  6. 青骨兮朱弓:强壮与武力的象征,哥哥的英雄形象。
  7. 称天兮诉余冤:呼天告地,表达冤屈。
  8. 令谗夫兮不终:对谗言者的强烈反对,显示了诗人斗争的意志。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青骨”与“朱弓”,通过形象化的比喻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有一定的对仗结构,增加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赋予其情感,使得诗歌更具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与对生活无奈的感慨,同时也展现了对不公正现象的反抗与愤怒,主题涵盖了亲情、孤独与社会正义,情感丰富而深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绿波:象征自然与生命的流动,表现出诗人的孤寂与对故乡的思念。
  • 山阿:代表家乡的依托,体现出对根的追寻与情感的寄托。
  • 青骨与朱弓:象征力量和英勇,表现对哥哥的崇拜与向往。
  • 冤屈:体现了对社会不公的控诉,代表了诗人内心的正义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绿波”象征什么?

    • A) 自然与生命
    • B) 亲情
    • C) 归属感
  2. 诗人对哥哥的形象是如何描绘的?

    • A) 英俊而强壮
    • B) 平凡无奇
    • C) 丑陋可怕
  3. “称天兮诉余冤”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 A) 无奈
    • B) 愤怒
    • C) 喜悦

答案:

  1. A) 自然与生命
  2. A) 英俊而强壮
  3. B) 愤怒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登高》
  • 李清照的《如梦令》

诗词对比:

  • 周文璞的《吊青溪姑词》与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周文璞更倾向于对亲情的追忆,而李白则是对家乡的浓厚情感与孤独的反思。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周文璞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