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敬酬微公见寄二首
作者:刘禹锡
凄凉沃州僧,憔悴柴桑宰。
别来二十年,唯馀两心在。
越江千里镜,越岭四时雪。
中有逍遥人,夜深观水月。
白话文翻译
敬酬微公见寄二首的第一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生活的感慨。诗人描绘了一位在沃州的僧人,因岁月的流逝而显得憔悴,与此同时,诗人回忆起与友人分别已久,尽管分别二十年,但心中仍旧怀有深厚的情谊。诗中提到的“越江千里镜”比喻了远方的思念,而“越岭四时雪”则象征着自然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生活状态的关心。最后,诗人描绘了一位逍遥自在的人,在深夜观赏水中的月亮,暗示了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注释
- 凄凉:形容悲凉、冷清的状态。
- 沃州:指的是地名,诗人为此地的僧人感到惋惜。
- 憔悴:形容精神或身体因忧虑、劳累而显得消瘦、疲惫。
- 别来:分别以来,强调时间的流逝。
- 千里镜:比喻远方的景象。
- 逍遥:形容一种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
- 水月:水中的月亮,象征清幽和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号湘江,唐代文学家。刘禹锡以其诗歌、散文和评论闻名,尤其擅长五言律诗,语言清新,情感真挚,作品中常包含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刘禹锡被贬之后,诗人在逆境中感受到深切的孤独和对友人的思念,表达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珍贵与持久。
诗歌鉴赏
《敬酬微公见寄二首》作为刘禹锡的代表作品之一,体现了他对友情的深切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全诗以“凄凉”开篇,瞬间带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描绘出一种令人感到悲凉的场景。诗中提到的“沃州僧”不仅指代了一位具体的人物,更象征着在时间长河中逐渐消逝的友情。通过“憔悴”二字,可以感受到岁月对人的侵蚀与改变,诗人以此表达自己对友人健康状态的关心。
“别来二十年”的时间跨度,展现了人与人之间友情的坚韧,尽管经历了漫长的离别,但“唯馀两心在”却反映出心意相通的情感纽带。这一对比,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无情与情感的永恒。
随后,诗人描绘了自然的壮丽,越江的千里之遥和四时的雪景,仿佛在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对比。最后的“逍遥人”,不仅让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也成为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整体而言,这首诗将友情与自然的景致结合,情感细腻而深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凄凉沃州僧:描绘出一位沃州的僧人,强调其孤独与悲凉的状态。
- 憔悴柴桑宰:柴桑宰的憔悴状况进一步增强了凄凉的气氛。
- 别来二十年:强调时间的流逝,表现出与友人长久的别离。
- 唯馀两心在:尽管分别,但彼此的心意依然存在。
- 越江千里镜:比喻遥远的思念和相互的牵挂。
- 越岭四时雪:表达自然中的变化与常态,暗示诗人心境的变化。
- 中有逍遥人:描绘那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 夜深观水月:在宁静的夜晚中,诗人感受到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千里镜”比喻遥远的思念。
- 对仗:全诗语言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感受,形成了诗的主题。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对友情的思念和对自然的描绘,展现了人生的孤独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表现出深厚的人际情感与人对自然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僧:象征孤独与清净。
- 雪:象征纯洁与寒冷,时间的流逝。
- 水月:象征宁静与思考的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沃州僧”,此僧人象征什么? A. 孤独与清净
B. 财富与权力
C. 年轻与活力 -
“别来二十年”体现了什么? A. 友情的长久
B. 时间的短暂
C. 地理的遥远 -
“逍遥人”在诗中暗示了什么? A. 人生的无常
B. 超然的生活态度
C. 忧虑与烦恼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 比较王维的作品中对友情的表达与刘禹锡的思念之情,二者虽风格不同,但都深刻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刘禹锡诗集》
- 《唐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