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表臣赠别二首》

时间: 2025-01-08 00:19:24

昔为瑶池侣,飞舞集蓬莱。

今作江汉别,风雪一徘徊。

嘶马立未还,行舟路将转。

江头暝色深,挥袖依稀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答表臣赠别二首
刘禹锡 〔唐代〕

昔为瑶池侣,飞舞集蓬莱。
今作江汉别,风雪一徘徊。
嘶马立未还,行舟路将转。
江头暝色深,挥袖依稀见。

白话文翻译:

曾经是瑶池的伴侣,飞舞于蓬莱仙境。
如今却要在江汉两岸分别,风雪中徘徊不前。
骏马嘶鸣却未能归来,行舟的路途即将改变。
江边的夜色渐深,挥手时依稀可见你的身影。

注释:

  • 瑶池: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美好和宁静。
  • 蓬莱:中国古代神话中东海的一座仙山,象征长生不老的理想。
  • 江汉:指的是长江和汉水,是两条重要的河流。
  • 嘶马:马叫声,寓意旅途的艰辛。
  • 暝色:傍晚或夜晚的昏暗光线,给人一种离别的伤感。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瑶池”和“蓬莱”皆为古代神话中的仙境,常与神仙、长生不老的主题联系在一起。刘禹锡在此用以对比昔日的美好与现在的离别,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号愚溪,唐代著名诗人,仕途坎坷,以诗文见长,尤以讽刺诗和古体诗著称。他的作品多表现出对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政治的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诗人因遭贬而感到离愁别绪。诗中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感伤,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普遍情绪。

诗歌鉴赏:

《答表臣赠别二首》是刘禹锡在离别之际所作的诗作,表现了他对昔日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当前离别的无奈。首句“昔为瑶池侣”开篇即引入神话意象,营造出一种悠远而美好的境界,暗示诗人与友人之间曾有过亲密的情谊。接下来“今作江汉别”则突如其来地转向现实,表达出离别的苦涩与无奈。诗中的“风雪一徘徊”形象地描绘了冬日的凄凉氛围,暗示着离别带来的孤独感。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嘶马立未还,行舟路将转”表现出旅途中的无奈,马虽嘶鸣却无法归去,行舟的方向也在改变,寓意着人生道路的变幻无常。而“江头暝色深,挥袖依稀见”则用昏暗的夜色和挥手的动作,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情感,使人感受到深深的惆怅。

整首诗在意象和情感的交织中,展现了作者对友谊的珍视和对命运的感慨,具有深刻的人生哲学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昔为瑶池侣:过去曾经是仙境中的伴侣,暗示曾有过美好时光。
  2. 飞舞集蓬莱:在蓬莱仙境中飞舞,展现轻松快乐的状态。
  3. 今作江汉别:如今却要在江汉分离,转向现实的悲伤。
  4. 风雪一徘徊:风雪交加,伴随着徘徊的心情,增添离别的痛苦。
  5. 嘶马立未还:马儿在叫,却还未能归来,暗示旅途的无望。
  6. 行舟路将转:行舟的方向即将改变,象征生活的变迁。
  7. 江头暝色深:江边夜色逐渐变深,渲染离别的气氛。
  8. 挥袖依稀见:挥手告别,身影模糊,表达着惆怅与不舍。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昔日的美好比作仙境,增强了意象的美感。
  • 拟人:马儿的嘶鸣赋予了情感,表现出旅途的艰辛。
  • 对仗:上下句对称工整,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离别的愁苦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体现了人生的无常与变迁。诗人通过瑶池和江汉的对比,深化了离别的情感,展现了对友谊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瑶池:象征美好的回忆和理想的境界。
  • 蓬莱:代表着友谊的纯洁与美好。
  • 江汉:现实与离别的象征。
  • 风雪:象征困境与离愁。
  • 暮色:暗示时间的流逝和离别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瑶池”象征什么? A. 现实的困境
    B. 美好的回忆
    C. 旅途的艰辛

  2. 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A. 快乐
    B. 伤感
    C. 愤怒

  3. “行舟路将转”表达了什么? A. 旅途的顺利
    B. 生活的变迁
    C. 对友谊的珍视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两首诗都表现了对友谊和美好时光的怀念,但《答表臣赠别二首》更加强调离别的愁苦与无奈,而《登鹳雀楼》则通过壮丽的景色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与壮志。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禹锡诗文集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