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荆门丘壑多,瓮牖风云入。自非栖遁情,谁堪霜露湿。
白话文翻译:
荆门附近的丘陵和沟壑很多,窗户外的风云景象都能看见。若不是追求那种隐逸的情怀,谁能忍受这霜露的湿冷呢?
注释:
- 荆门:指荆门山,位于今湖北省,山势险峻,风景秀丽。
- 丘壑:指山丘和沟壑,形容地形的起伏。
- 瓮牖:指一种窗户,形状像瓮,古代建筑中常用。
- 栖遁:隐居、逃避世俗的生活方式。
- 霜露:指清晨的露水和夜间的霜,象征寒冷与艰苦。
典故解析:
这首诗虽没有直接引用具体典故,但“荆门”作为一个地名,体现了隐逸文化的背景,古代文人多向往隐居于山水之间,追求清静与自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萧纶,南北朝时期人,字公权,出身于名门望族,尤以其清雅的诗风和对隐逸生活的追求而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隐居的状态下,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纷扰的逃避,反映了当时文人对清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入茅山寻桓清远乃题壁诗》以荆门的自然景象引入,开篇即描绘出一幅丘壑纵横的山水画卷,诗人通过“瓮牖”这一意象,暗示了自己身处于一个宁静而又开阔的环境之中。接着,诗人以“自非栖遁情”来表达自己之所以在此隐居的情感动机,呈现出一种对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整首诗在语言上简练而意境深远,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传递出一种心灵上的宁静与追求内心自由的渴望。特别是“霜露湿”的描写,深刻地反映出隐逸生活的艰辛与冷清,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而又清高的情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荆门丘壑多”:描绘荆门地区山丘与沟壑的丰富多样,暗示了自然环境的优美。
- “瓮牖风云入”:通过窗户可以看到外面变化的风云,表现了诗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 “自非栖遁情”:表明自己并非随意隐居,而是有其深刻的情感与追求。
- “谁堪霜露湿”:反问句,强调了隐居生活的艰辛,只有真正向往隐逸的人才能忍受这种环境。
-
修辞手法:
- 采用对仗手法,如“丘壑多”与“风云入”,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如“风云入”,让自然景象更具生动性。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在自然中寻求心灵宁静的渴望,反映了古代文人追求超然生活的理想。
意象分析:
- 荆门:象征着隐逸的理想之地。
- 丘壑:代表了自然的壮丽与变化。
- 瓮牖:象征着与自然的联系与交流。
- 霜露:代表隐居生活的艰辛与清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荆门”指的是哪里?
- A. 湖北省
- B. 广东省
- C. 浙江省
-
“瓮牖”在诗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 A. 繁华
- B. 隐逸
- C. 喧嚣
-
诗中提到的“霜露湿”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欢乐
- B. 寂寞与艰辛
- C. 热情
答案:1.A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萧纶《入茅山寻桓清远乃题壁诗》与王维《鹿柴》均描绘了隐逸生活与自然的关系,但前者更强调内心的追求与情感,而后者则侧重于自然景象的描绘与哲理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南北朝诗人萧纶研究》
- 《古诗词解析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