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千株松下双峰寺,一盏灯前万里身。
自为心猿不调伏,祖师元是世间人。
白话文翻译:
在千株松树下有座双峰寺,灯光下映照着远方的身影。
我自心猿意马,不能安定,祖师其实也是世间的人。
注释:
- 千株松下:指的是许多松树之下,松树常常象征长寿和坚韧。
- 双峰寺:寺庙的名称,可能指其地理位置或建筑风格。
- 一盏灯前:灯光象征着智慧或启发。
- 万里身:指的是身在远方,心却未能安定。
- 心猿:比喻内心的烦躁和不安。
- 调伏:指的是控制和安抚自己的心情。
- 祖师:佛教的创始人或重要人物,表示智慧和解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嘏(公元 684-762),字子美,号沉冥,唐代著名诗人,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善用细腻的描写,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四祖寺》写于唐代,背景为当时佛教盛行,社会上有很多文人倾向于借助佛教思想来探讨人生和内心的焦虑,诗人以自己在寺庙的感受为题材,反映出对内心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内心烦躁和追求心灵安宁的思考。开篇描绘了寺庙的环境,千株松树的宁静与双峰寺的庄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传达出一种静谧的氛围。诗中提到“一盏灯前”,灯光象征着智慧与启发,而“万里身”则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漂泊与无所依归,显得孤独而又无奈。接下来的句子直面作者内心的挣扎,他自知“心猿不调伏”,内心的烦躁无法平息,最终得出的结论是“祖师元是世间人”,即使是佛教的祖师,也不过是凡人,诗人借此表达出人们在人生道路上常常难以超脱的苦闷,反映了佛教哲学的某种人性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千株松下双峰寺:描绘出静谧的寺庙环境,松树和寺庙的意象结合,给人以安宁之感。
- 一盏灯前万里身:灯光下的身影象征着诗人的思考和内心的孤独,暗示了他对远方的向往。
- 自为心猿不调伏: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纷扰和无法自控的状态。
- 祖师元是世间人:揭示了对人性本质的认识,强调即使是高人也有凡人的烦恼。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心情比作“心猿”,形象生动。
- 对仗:如“千株松下”与“一盏灯前”,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灯光象征智慧,松树与寺庙象征宁静和安定。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对内心烦躁与寻求宁静的思考,强调即使是追求真理的佛教祖师,也难以超脱世俗的烦恼,表现了一种人性化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 松树:象征长寿和坚韧,也暗喻寺庙的历史悠久。
- 灯光:象征智慧、启迪和内心的明亮。
- 寺庙:象征宁静的心灵归宿,是修行与反思的空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心猿”比喻什么?
- A. 快乐
- B. 烦躁
- C. 宁静
- D. 安详
-
诗中“一盏灯前”象征着什么?
- A. 迷茫
- B. 智慧
- C. 绝望
- D. 幸福
-
作者通过什么来表达对内心烦躁的感受?
- A. 描述环境
- B. 讲述故事
- C. 叙述经历
- D. 提出问题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山中问答》 王维
诗词对比:
对比《四祖寺》和王维的《山中问答》,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与内心的关系,但王维更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赵嘏则更关注内心的挣扎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