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秋望》

时间: 2025-01-06 13:53:43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安秋望
作者: 赵嘏 〔唐代〕

云物凄清拂曙流,
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
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
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
空戴南冠学楚囚。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清晨的长安,天空云雾弥漫,显得凄清。汉朝的宫殿在高秋中显得格外动人。残留的星星在空中闪烁,几只大雁飞过边塞。楼上的人凭栏而立,长笛声声传来。篱笆旁的菊花半开,显得安静,岸边的荷花也已凋零,令人感到忧愁。正值鲈鱼丰美的季节,却无心归去,徒然戴上南冠,仿佛成了楚国的囚徒。

注释:

字词注释:

  • 云物:指天空的云彩和大气景象。
  • 拂曙流:拂晓时分,晨光流动。
  • 汉家宫阙:指汉朝的宫殿。
  • 残星:指黎明时仍可见的星星。
  • 倚楼:靠在楼台边上。
  • 紫艳:紫色的美丽花朵。
  • 篱菊:篱笆旁的菊花。
  • 渚莲:水边的荷花。
  • 鲈鱼:一种美味的鱼。
  • 南冠:南朝的帽子,象征囚徒的身份。

典故解析:
“空戴南冠”出自《楚囚之歌》,寓意身处逆境,失去自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嘏(约 663-730),字子美,唐代诗人,出身于官宦世家。他以五言绝句著称,作品多描写山水、田园和人生感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盛唐时期,正值社会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诗人通过写景抒情,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诗歌鉴赏:

《长安秋望》是一首描写秋天的诗,诗中渗透着浓郁的乡愁和对人生的思考。开篇的“云物凄清拂曙流”展现了秋晨的清冷,朦胧中透出一种凄凉的美感。接着“汉家宫阙动高秋”将历史与现实结合,汉朝的宫殿在秋色中显得愈加庄严,象征着中华文化的悠久与深厚。

余下的几句描绘了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结合,如“残星几点雁横塞”,不仅描绘了秋天的景象,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长笛声声,犹如心中的哀怨,令人感到一种无奈与惆怅。

最后两句“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则是全诗的高潮,鲈鱼的美味与诗人的归乡愿望形成鲜明对比,而南冠的意象更是表达了被困境所束缚的无奈与对自由的渴望。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情感的交织,成功传达了对秋天的深刻理解及人生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云物凄清拂曙流:描绘秋晨的清冷,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
  2. 汉家宫阙动高秋:汉朝的宫殿在秋天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庄重。
  3. 残星几点雁横塞:描绘星辰与飞雁,增添了秋天的意境。
  4. 长笛一声人倚楼:长笛声声,表达诗人的情感寄托。
  5. 紫艳半开篱菊静:篱笆旁的菊花半开,表现出一种静谧。
  6. 红衣落尽渚莲愁:红衣落尽,莲花凋零,暗示人生的无常。
  7. 鲈鱼正美不归去:正值鲈鱼丰美,却无心归去,表达了失落。
  8. 空戴南冠学楚囚:徒然戴上南冠,象征诗人被困的状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情感结合,增强诗歌的情感深度。
  • 对仗:如“紫艳半开”和“红衣落尽”,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人的情感,增强代入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秋天的景象为背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体现了浓厚的乡愁与历史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物:象征凄清与孤独。
  • 残星:暗示希望与失落。
  • 长笛:代表情感的寄托与抒发。
  • 菊花:象征坚韧与孤傲。
  • 鲈鱼:代表美好却不能得。
  • 南冠:象征囚徒的无奈与失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长安秋望》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赵嘏
    • D. 白居易
  2. 诗中“空戴南冠”的意思是?

    • A. 高兴
    • B. 自由
    • C. 失落与困境
    • D. 美好生活
  3. 诗中提到的“鲈鱼”象征着什么?

    • A. 归乡的愿望
    • B. 美好的事物
    • C. 失去的机会
    • D. 以上都是

答案:

  1. C
  2. C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 - 杜甫
  • 《秋夕》 - 白居易

诗词对比: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人事的感慨,但更侧重于人际关系的疏远。
  • 白居易《秋夕》:同样在秋天的背景下写感怀,但更注重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