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虎行》

时间: 2025-01-01 15:19:25

长戈莫舂,长弩莫抨。

乳孙哺子,教得生狞。

举头为城,掉尾为旌。

东海黄公,愁见夜行。

道逢驺虞,牛哀不平。

何用尺刀?

壁上雷鸣。

泰山之下,妇人哭声。

官家有程,吏不敢听。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戈莫舂,长弩莫抨。
乳孙哺子,教得生狞。
举头为城,掉尾为旌。
东海黄公,愁见夜行。
道逢驺虞,牛哀不平。
何用尺刀?壁上雷鸣。
泰山之下,妇人哭声。
官家有程,吏不敢听。


白话文翻译:

长戈不再被磨砺,长弩不再被拉开。
母亲哺育孩子,教导他们变得凶狠。
举起头颅如同城墙,摇动尾巴犹如旌旗。
东海的黄公,忧愁地看着夜晚的行人。
路上遇到驺虞,牛在悲鸣,显得不公。
何必用尺刀?墙上已经传来雷鸣。
在泰山之下,妇女在哭泣。
官府有规章,官吏却不敢倾听。


注释:

  • 长戈:长矛,古代兵器;莫舂:不再被磨砺。
  • 长弩:长型的弓箭;莫抨:不再被拉扯。
  • 乳孙:哺乳的儿童;哺子:指母亲对孩子的喂养。
  • :凶狠、凶猛。
  • 举头为城,掉尾为旌:形象地描绘一种威武的状态。
  • 东海黄公:传说中的神仙,象征忧愁。
  • 驺虞:古代神话中的一种神兽。
  • 何用尺刀?:反问,表示不需要小刀来解决问题。
  • 壁上雷鸣:象征着即将到来的冲突或灾难。
  • 泰山之下,妇人哭声:暗示社会动荡,民众的痛苦。
  • 官家有程,吏不敢听:指官场中的规章制度,官吏却无力执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贺(790年—816年),唐代著名诗人,字长吉,号香山居士,以其独特的个性和才华在诗坛上独树一帜。他的诗风豪放激昂,情感丰富,常常用奇特的意象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创作背景:
《猛虎行》创作于李贺生平的动荡时期,正值唐朝中期,国家政局不稳,民众生活困苦。诗中通过猛虎的形象,表现出对社会不公、对权力的质疑,以及对普通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


诗歌鉴赏:

《猛虎行》是一首充满力量和情感的诗作,李贺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独特的修辞手法,展现了内心的激荡与对社会现状的强烈批判。全诗以对“猛虎”的描绘为主线,象征着一种不屈的精神和对于暴力与压迫的反抗。开头几句提到长戈和长弩,象征着战争的残酷与无情,随后转向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暗示着从小培养出凶狠的性格,这种对暴力的传承令人深思。

诗中“道逢驺虞,牛哀不平”一句,表现了社会上不公正的现象,暗示着即使在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也无法拯救这一切。最后几句通过妇女的哭声和官吏的不作为,展现了百姓的苦难与无助,引发读者对当时社会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在情感的表达上既有力量又不失细腻,李贺通过对猛虎的赞美与对社会的控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整首诗充满了悲壮的情绪,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与社会的矛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长戈莫舂,长弩莫抨。:开头直入主题,强调武器的停滞与战斗的无奈,暗示社会的动荡。
  • 乳孙哺子,教得生狞。:表达了教育与家庭环境对个体性格的影响,暗示暴力的传承。
  • 举头为城,掉尾为旌。:以形象化的比喻表现出一种威武的状态,暗示着抵抗与反抗的精神。
  • 东海黄公,愁见夜行。:引入神话元素,表现对未来的忧虑。
  • 道逢驺虞,牛哀不平。:批判社会的不公,表现出悲鸣的情感。
  • 何用尺刀?壁上雷鸣。:反问式地表明战争的必然性,暗示冲突即将来临。
  • 泰山之下,妇人哭声。:揭示社会底层的悲剧,表现出民众的苦难。
  • 官家有程,吏不敢听。:批判官员的无能与不作为,表现出对社会制度的失望。

修辞手法:

  • 比喻与拟人:通过“举头为城”、“掉尾为旌”等形象的比喻,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如“长戈莫舂,长弩莫抨”,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力度。
  • 反问:如“何用尺刀”,引导读者思考。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猛虎的形象,表现出对暴力与压迫的反抗,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底层民众的苦难,表达了对权力与制度的不满与批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猛虎:象征着力量、暴力与反抗。
  • 长戈与长弩:代表战争与斗争。
  • 乳孙哺子:象征着教育与传承。
  • 东海黄公:象征着忧愁与神秘。
  • 妇人哭声:代表着民众的痛苦与无奈。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猛虎作为强大的象征,体现出反抗压迫的勇气,而牛的悲鸣则代表了无辜者的抗议。整个诗歌通过这些意象,勾勒出一个充满矛盾与冲突的社会画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长戈莫舂”意指什么?

    • A. 武器不再被使用
    • B. 武器不再被磨砺
    • C. 武器被破坏
    • D. 武器被保留
  2. “何用尺刀?”这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战争的期待
    • B. 对小事的轻视
    • C. 对暴力的否定
    • D. 对和平的渴望
  3. 诗中提到的“东海黄公”象征什么?

    • A. 医者
    • B. 知识
    • C. 愁苦
    • D. 权力

答案:

  1. B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兵车行》:同样反映了战争带来的苦难与民众的哀怨。
  • 白居易《卖炭翁》:揭示了社会不公与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

诗词对比:

  • 李贺与杜甫的作品都表现了对社会不公的关注,但李贺的表达更为豪放与激昂,而杜甫则更为细腻与沉痛。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不同风格的诗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参考资料:

  • 《李贺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