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河池城看筑工》
时间: 2025-01-06 08:19:4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孤城一上一伤神,
佚道犹难信子民。
累土莫忧过百雉,
结茅今已历三旬。
山来粤北连多隘,
地去黔西在接邻。
近报荒蛮窥四境,
正思戎马泪沾巾。
白话文翻译:
孤独的城池屹立在山上,让人心烦意乱,
荒凉的道路依旧难以相信这土地上的人民。
修筑的土墙不必担心超过百丈,
如今茅草已经历了三个多月的风雨。
北面的山脉与粤北相连,险峻多隘口,
西边的土地与黔西接壤。
最近得到消息,蛮荒之地窥视四方,
我不禁思念戎马,眼泪沾湿了手巾。
注释:
字词注释:
- 孤城:孤立的城池,象征着孤独和无助。
- 佚道:荒凉的道路,难以通行。
- 子民:这里指的是当地的人民。
- 累土:指修筑墙的土,累积的土堆。
- 雉:古代指城墙的高度。
- 结茅:用茅草搭建的简易住所。
- 戎马:指战争和军队,常用于描绘战乱的情景。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涉及特别显著的典故,但隐含的战争和边境守卫的情感可以与历史上多次边境冲突有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公仪(约1534-?),明代诗人,字子云,号山吟,福建人。其诗风清丽,常以山水、边塞为题材,作品反映了时代的社会现象和人们的情感。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明代,时值边境动荡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边塞的环境和自身的感受,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切。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孤城的景象,传达了作者对国家边疆动荡的深切忧虑。诗中的“孤城”不仅指代地理上的孤立,更象征着一种无助的心态。作者在诗中提到“佚道犹难信子民”,表现出对当地人民生存状态的怀疑,暗示着战乱给他们带来的困境与不安。
诗中“累土莫忧过百雉,结茅今已历三旬”则体现了在艰难环境下的坚持与努力。尽管修筑城墙的工作已经持续了三个月,诗人依旧不放弃对家园的守护和重建的希望。这种坚持不仅是对物质的追求,更是对精神家园的渴望。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环境与人文关怀的同时,流露出一种深沉的爱国情怀。在面对外敌威胁时,诗人感到自责与无奈,最后两句“近报荒蛮窥四境,正思戎马泪沾巾”更是将这种情感推向高潮,展现出对国家、对人民深切的关怀与忧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孤城一上一伤神:孤独的城池令我心绪不宁。
- 佚道犹难信子民:荒凉的道路使我对当地人民的生活感到不安。
- 累土莫忧过百雉:修筑的土墙虽然高,但不必担心数量超过百丈。
- 结茅今已历三旬:茅草搭建的房屋已经经历了三个多月。
- 山来粤北连多隘:北边的山脉与粤北地区相连,很多险要的关口。
- 地去黔西在接邻:西边的土地与黔西地区接壤。
- 近报荒蛮窥四境:最近得到消息,有蛮荒之地窥探我们的边境。
- 正思戎马泪沾巾:我思念战斗的马匹,眼泪湿了手巾。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山来粤北连多隘,地去黔西在接邻”展现了对称美。
- 拟人:将自然环境与人类情感结合,使诗句更具生动性。
- 象征:孤城象征着国家的脆弱和人民的哀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城:象征孤立无援的国家形态,表达作者的忧虑。
- 佚道:荒凉的道路,代表战乱后失去联系的状态。
- 戎马:象征战争和保家卫国的决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孤城”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大城市
B. 孤立无援的状态
C. 丰收的田野 -
“佚道犹难信子民”中的“佚道”指的是什么?
A. 繁华的街道
B. 荒凉的道路
C. 安全的通道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高适的《燕歌行》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黄公仪的这首诗更侧重于表达边疆的忧虑与对国家安危的思考,而《登鹳雀楼》则更强调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的融合。两者都展现了诗人对家国情怀的关注,但表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