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鸿》

时间: 2025-01-06 07:57:25

八月当秋社,儿童报雁来。

稿砧相别久,莫是有书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迎鸿
八月当秋社,儿童报雁来。
稿砧相别久,莫是有书回。

白话文翻译:

在八月的秋社期间,儿童们欢快地迎接归来的大雁。虽然已经有很久没见到笔砧了,难道这意味着有什么书信要回来了?

注释:

  • 八月当秋社:指农历八月,秋季的社日,社日是农民庆祝丰收的日子。
  • 儿童报雁来:儿童们在欢呼着迎接归来的大雁,表达了对秋天来临的喜悦。
  • 稿砧:指写字或作诗的工具,象征着文学创作。
  • 相别久:形容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见到或使用的状态。
  • 莫是有书回:难道是有什么书信要寄回来了?表示对消息的期待。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特别著名的典故,但可以理解为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和期待。秋天是丰收和团聚的季节,而大雁的归来象征着远方朋友的音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陆懿淑,清代女诗人,擅长诗词,风格清新。她的诗多描写生活琐事,情感真挚,展现了对自然和人情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诗作产生于清代,正值农耕文化和人际交往密切的时期,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诗人借此表达了对秋天的喜悦和对友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迎鸿》是一首描绘秋天氛围的诗,诗中通过儿童迎接大雁的场景,展现了秋天的生机与活力。大雁常被视为归来的象征,带着远方的消息,表达了对团圆和友谊的期待。诗中的“稿砧相别久”一句,透露出诗人久未创作的感慨,可能反映了生活的忙碌与对创作的渴望。

整首诗用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传达了浓厚的乡土情感,尤其是儿童的欢声笑语,给人一种温暖而明亮的感觉。大雁的归来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情感的寄托,象征着人们对亲友的思念与期待。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绘,陆懿淑展现了平凡生活中的美好瞬间,让读者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八月当秋社:描绘了季节的变换,强调了时间的推移。
    • 儿童报雁来:通过儿童的动作,传达了对秋季的欢庆。
    • 稿砧相别久:表现了久未创作的感慨,暗示了内心的空虚。
    • 莫是有书回:表达了对远方消息的期待,增添了情感的层次。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大雁比作书信,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 拟人:儿童的欢呼声使自然景象充满生机,赋予生命。
  •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秋天的气息为背景,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亲友的思念,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与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 大雁:象征着远方的思念与归来,承载着亲情与友情的期待。
  • 儿童:代表着纯真与快乐,增强了秋天的欢庆氛围。
  • 稿砧:象征文学创作,表达了对艺术的渴望和对往昔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儿童报雁来”的意思是什么?

    • A. 孩子们在欢迎大雁
    • B. 孩子们在追逐大雁
    • C. 孩子们在捕捉大雁
  2. “稿砧相别久”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写作的热爱
    • B. 对久未创作的遗憾
    • C. 对自然的赞美
  3.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秋天的丰收
    • B. 亲情与思念
    • C. 儿童的快乐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可以将《迎鸿》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进行比较,分析两首诗在表达思念之情时的不同风格与情感基调。王维的诗中多了一层大气与奔放,而陆懿淑的诗则更显细腻与纯真。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清代女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