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远雨夕》
时间: 2025-01-14 20:28:07意思解释
怀远雨夕
作者: 黄公仪 〔明代〕
原文展示:
江郡东来此要津,万山如戟斗嶙峋。
舟航阻绝经商路,车马踌躇问驿人。
风至烟尘常扑面,雨馀沾湿不容身。
愁听门外桓伊笛,何用喧喧动四邻。
白话文翻译:
从江郡东来的这里是一个重要的水路交汇处,万山如同戟一样,险峻而又崎岖。
船只和航道都被阻断了,商业之路也被封闭,马车在人们的注视下犹豫不决,向驿站的人打听情况。
风来的时候,尘土扑面而来,雨后湿气弥漫,让人无法安身。
我愁苦地听着门外的桓伊笛声,何必大声喧哗来扰动邻里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江郡: 指江南的郡县。
- 要津: 重要的水路交汇处。
- 戟: 古代一种兵器,形状像叉;这里比喻山的形状。
- 舟航: 船只的航行。
- 踌躇: 犹豫不决的样子。
- 驿人: 驿站的工作人员。
- 桓伊笛: 桓伊是古代乐器,笛声悠扬,常用来表达思乡之情。
典故解析: 桓伊笛源于《乐府诗集》,常被用来表达离愁和乡思。此处借用桓伊笛声,强化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公仪,明代诗人,字梦得,号秋山,生于明中期。他以工整的诗风、丰富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著称。作品多反映对自然的感悟以及对社会的观察。
创作背景: 《怀远雨夕》创作于黄公仪身处动荡时期,诗人感受到战争带来的孤独和离愁,他在雨夜中思念远方的亲友,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奈。
诗歌鉴赏:
《怀远雨夕》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思念。在诗的开头,描绘了江郡的重要地理位置,表达了诗人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接着,通过对舟航阻绝和车马踌躇的描写,展现了商路被封闭的无奈和焦虑。在风尘扑面和雨后湿气的描写中,诗人用生动的画面传达出一种沉重的气氛,令人感受到他心中的愁苦。最后,桓伊笛声的引入,既是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也反映了对邻里安宁的珍视,展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整首诗通过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人世间离愁别绪的感悟,描绘了一个雨夜的孤独与思念,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和表现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江郡东来此要津: 指出地理位置,强调此地的重要性。
- 万山如戟斗嶙峋: 形容山势险峻,增加环境的压迫感。
- 舟航阻绝经商路: 描述商业活动的停滞,反映社会动荡。
- 车马踌躇问驿人: 人们对未来的茫然与不安。
- 风至烟尘常扑面: 自然环境的恶劣,增加诗的沉重感。
- 雨馀沾湿不容身: 形象地表现了潮湿的困扰。
- 愁听门外桓伊笛: 通过乐器声传达思乡之情。
- 何用喧喧动四邻: 反思喧闹的意义,表达内心的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 “万山如戟”,用戟形象化山的形态。
- 拟人: “风至烟尘”, 赋予自然以人的行为,增强表现力。
- 对仗: 句式整齐,形成音韵和谐。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亲友的深切思念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郡: 代表故乡和温暖的记忆。
- 万山: 代表阻碍与艰难,象征诗人面临的困境。
- 舟航: 代表人际交往与商业活动的中断。
- 桓伊笛: 代表思乡与孤独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江郡”位于哪个方向?
- A. 南方
- B. 北方
- C. 西方
- D. 东方
-
诗中“舟航阻绝”的意思是什么?
- A. 船只通行顺畅
- B. 船只被阻挡
- C. 船只减少
- D. 船只增多
-
“桓伊笛”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 A. 欢乐
- B. 忧伤
- C. 密友
- D. 财富
答案:
- D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李白)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对比黄公仪的《怀远雨夕》和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黄公仪更着重于现实困境的描绘,而李白则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黄公仪的环境描写更为细腻,体现出社会动荡带来的影响,而李白则通过月光与宁静的夜晚,传达出一种更加直接而纯粹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