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天竺寺送坚上人归庐山
白居易 〔唐代〕
锡杖登高寺,香炉忆旧峰。
偶来舟不系,忽去鸟无踪。
岂要留离偈,宁劳动别容。
与师俱是梦,梦里暂相逢。
白话文翻译:
在天竺寺的高处,我手持锡杖,登上了这座寺庙,心中不禁怀念以往的香炉与旧日的高峰。偶尔来此,船只没有系好,转瞬之间,鸟儿也无影无踪。我并不想留下一首离别的偈语,宁愿劳作于这别离的情景。与师父的相逢,似乎都是梦境,梦中我们只是短暂的相见。
注释:
- 锡杖:指僧侣所用的拐杖,是修行者的象征。
- 登高寺:指的是天竺寺,坐落在高处的寺庙。
- 香炉:用来焚香的器具,常与佛教仪式有关。
- 舟不系:指船没有系好,暗示随意与不拘束。
- 鸟无踪:比喻离别后无影无踪。
- 离偈:离别时所作的偈语,表达愁绪与不舍。
- 梦里暂相逢:梦境中短暂的相遇,隐喻人生如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诗人,以其平易近人的诗风和关注社会民生而闻名。他的诗作多以直白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涉及面广泛,包括政治、人生、爱情等。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白居易晚年,表达了他对坚上人归庐山的惜别之情。天竺寺是当时著名的佛教寺庙,白居易在此与坚上人相聚,感慨人生如梦,时光易逝。
诗歌鉴赏:
《天竺寺送坚上人归庐山》是一首充满情感的送别诗,表现了诗人与坚上人之间深厚的友谊。诗的开头,通过“锡杖登高寺,香炉忆旧峰”两句,描绘了他在寺庙中的景象,结合回忆,流露出对往日的怀念。接下来的“偶来舟不系,忽去鸟无踪”,则通过船只未系和鸟儿无踪的意象,表现出一种无常与离别的感慨,仿佛时间在刹那间流逝,令人惆怅。
而“岂要留离偈,宁劳动别容”则是对离别情绪的深刻反思,诗人不愿意用言语来表达离情,宁愿沉浸在离别的场景中,让情感自然流露。最后一句“与师俱是梦,梦里暂相逢”更是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聚是多么短暂,仿佛一场梦境,令人深感惋惜。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白居易一贯的风格,既有对友谊的珍视,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叹,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深邃与智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锡杖登高寺:诗人手持锡杖,象征修行,代表他在高处的寺庙中,体现出一种超然的境界。
- 香炉忆旧峰:通过香炉的形象,引发了对往日高峰的回忆,表现对过去的怀念。
- 偶来舟不系:表达诗人临时来到此地,船只未系,暗示一种随意的状态。
- 忽去鸟无踪:鸟儿的无踪象征着离别的突然与无常,增强了诗的惆怅感。
- 岂要留离偈:诗人选择不留下一首离别的偈语,反映出他内心的释然。
- 宁劳动别容:宁愿在离别中去劳作,表明诗人对离别的积极态度。
- 与师俱是梦:强调与师父的相逢如梦,表现出对人际关系的珍视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与师俱是梦”将相聚比作梦境,增强了离别的虚幻感。
- 对仗:诗中上下句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香炉、舟、鸟等意象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生动的送别画面。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与对离别的惋惜,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梦幻,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哲理思考,传达出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 锡杖:象征修行和超然,表明诗人的身份和地位。
- 香炉:代表佛教的仪式,唤起对往昔的怀念。
- 舟:象征人生的旅程,展现出无常和流动。
- 鸟:象征自由与无拘束,反映离别的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锡杖”代表什么? A. 旅行工具
B. 修行者的象征
C. 离别的道具 -
“偶来舟不系”这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安定的状态
B. 离别的突然
C. 归来的期盼 -
诗人选择不留离别的“偈”,这表明了他对离别情感的态度是? A. 愤怒
B. 无奈
C. 释然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赠花卿》
- 李白《送友人》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白居易 vs. 杜甫:两位诗人在表达离别情感上各有千秋,白居易更多的是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而杜甫则常通过历史背景与社会动荡来渲染离别的悲痛。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文选》
- 《唐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