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我年五十七,荣名得几许。
甲乙三道科,苏杭两州主。
才能本浅薄,心力虚劳苦。
可能随众人,终老于尘土。
白话文翻译:
我今年五十七岁,获得的荣誉和名声有多少呢?
科举考试的甲、乙、三道,苏州和杭州的官职也不过是如此。
我的才能原本就很浅薄,心力也感到虚劳和苦恼。
也许我只能像众人一样,终老在这尘世之中。
注释:
- 我年五十七:指作者的实际年龄。
- 荣名得几许:指获得的名声和荣誉有多少。
- 甲乙三道科:科举考试分为甲、乙、三道,指科举的不同等级。
- 苏杭两州主:指苏州和杭州的官职。
- 才能本浅薄:自己对自身才能的谦卑评价。
- 心力虚劳苦:心力疲惫,感到劳累和苦闷。
- 可能随众人:可能会跟随大多数人,没有特别的成就。
- 终老于尘土:终老在俗世中,意味着人生的平凡和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著称,尤其擅长描写社会民生和个人情感。白居易一生经历了政治风波,身世起伏,晚年则更加关注个人的生活与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作于白居易年过五十之时,正是他反思自己一生的阶段。诗中流露出对个人成就的自省,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反映了他对荣华富贵的淡泊心态。
诗歌鉴赏:
白居易在这首诗中使用了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个人成就的反省。整首诗的基调是沉重而又带着淡淡的无奈,尤其是在“才能本浅薄,心力虚劳苦”这两句中,白居易自我批评,承认自己与众多成功人士之间的差距。他并没有以激昂的语气来渲染自己的不满,而是以一种平和的态度,流露出对人生的无奈与释然。
从文学角度看,诗中不仅有对个人的反思,亦隐含了对社会的观察。白居易将自己的命运与科举、仕途联系在一起,指出了科举制度下的竞争与压力,同时也让人感受到当时社会的浮躁与功利。诗歌的最后一句“终老于尘土”,更是将个人的渺小与生命的短暂表露无遗,给读者留下了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年五十七:直接交代年龄,设定了个人的反思背景。
- 荣名得几许:对荣誉的质疑,暗示个人成就的微薄。
- 甲乙三道科:提及科举制度,表达对仕途的思考。
- 苏杭两州主:具体化个人的仕途选择,暗示功名的局限。
- 才能本浅薄:自谦之言,承认自己的不足。
- 心力虚劳苦:表现内心的疲惫与困惑。
- 可能随众人:对自己平凡命运的接受。
- 终老于尘土:感叹生命的最终归宿,反映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修辞手法:
- 对比:个人的浅薄才能与社会的功名进行对比,突显了自我价值的迷茫。
- 反问:通过提问的方式,表达了对荣誉的怀疑和对人生的思考。
- 隐喻:将“尘土”作为生命的归宿,隐喻人生的短暂和渺小。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白居易对个人成就的深刻反思与自我谦卑,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浮华。通过对荣誉与现实的对比,诗人展现了对世俗名利的淡泊,传达出一种对生命的思考与领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年:象征时间的流逝,反映人生的阶段。
- 荣名:象征社会地位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 科举:象征知识和才能的社会评价标准。
- 尘土:象征生命的终结和归宿,暗示人生的短暂与平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白居易在诗中提到的年龄是: A. 五十
B. 五十七
C. 六十 -
诗中提到的“苏杭”指的是: A. 两个地方
B. 两种物品
C. 两种人 -
作者对自己的才能的评价是: A. 很高
B. 中等
C. 浅薄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李白《将进酒》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与杜甫《登高》对比,白居易的这首诗更显得内省与自谦,而杜甫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白居易的诗集中体现在个人生活中的反思,与杜甫的忧国忧民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