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池
白居易 〔唐代〕
洗浪清风透水霜,水边闲坐一绳床。
眼尘心垢见皆尽,不是秋池是道场。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池塘,流水荡漾,清风吹过,水面泛起霜光。我在水边悠闲地坐在一张绳床上。眼前的尘世杂念和心中的烦恼都已消散,这里不是秋天的池塘,而是修道的场所。
注释:
- 洗浪:洗净的波浪,形容水波荡漾。
- 清风透水霜:清风穿过,水面上泛起霜光。
- 闲坐一绳床:悠闲地坐在一张用绳子编成的床上。
- 眼尘心垢:眼中的尘埃与心中的污垢,指烦恼与杂念。
- 道场:修行的场所,佛教或道教的修行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以平易近人的语言和丰富的生活体验而闻名,作品多涉及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白居易在晚年时,隐居于长安附近,身处自然环境中,心境逐渐淡泊。他创作《秋池》时,正是他对生活的感悟与修行的思考,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歌鉴赏:
《秋池》是一首表现内心宁静与自然和谐的诗。诗中展现了秋天的池塘景色,清风与水波的交融,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绘,把自己置于一个闲适的环境中,感受着秋天的气息。在这里,诗人不仅仅是在欣赏自然景色,更是在追寻内心的宁静与解脱。整首诗的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道教及佛教修行理念的认同。诗的最后一句“不是什么秋池,而是道场”,更是道出了诗人心灵的归宿,强调了追求内心宁静的重要性。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洗浪清风透水霜”:描绘了秋天池塘的自然景象,清风和水波交织,营造出清新宜人的气氛。
- “水边闲坐一绳床”: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状态,坐在水边的绳床上,体现出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
- “眼尘心垢见皆尽”: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烦恼与杂念已然消失,呈现出一种明净的心境。
- “不是秋池是道场”:通过反转的手法,强调了自然环境与修行场所的关系,表达了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秋池比作道场,强调内心的修行与宁静。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保持了对仗工整的特点,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主题是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解脱,通过自然的景象反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强调修行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意象分析:
- 秋池:象征着静谧与思考的空间。
- 清风与水霜:代表着自然的纯净与灵动,带来心灵的洗涤。
- 绳床:象征简单而闲适的生活方式,反映出诗人对世俗繁华的超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洗浪”指的是什么?
- A. 流水
- B. 海浪
- C. 风浪
- D. 波浪
-
诗人坐在哪里?
- A. 秋池边
- B. 山顶
- C. 溪水旁
- D. 庭院中
-
最后一句的意思是什么?
- A. 秋池是道场
- B. 不只是秋池,更是修行的地方
- C. 秋池没有意义
- D. 道场在秋池旁
答案:
- D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比较白居易的《秋池》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内心的宁静,但王维更强调山水的意象与孤独,白居易则侧重于闲适与内心的修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