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声调曲二十四首 其十》

时间: 2025-01-04 11:48:34

礼乐既正。

神人所以和。

玉帛有序。

志欲静干戈。

各分符瑞。

俱誓裂山河。

今日相乐。

对酒且当歌。

道德以喻。

听撞钟之声。

神奸不若。

观铸鼎之形。

酆宫既朝。

诸侯于是穆。

岐阳或狩。

淮夷自此平。

若涉大川。

言凭于舟楫。

如和鼎实。

有寄于盐梅。

君臣一体。

可以静氛埃。

得人则治。

何世无奇才。

意思解释

周五声调曲二十四首 其十

作者: 庾信 〔南北朝〕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礼乐既正。神人所以和。玉帛有序。志欲静干戈。各分符瑞。俱誓裂山河。今日相乐。对酒且当歌。道德以喻。听撞钟之声。神奸不若。观铸鼎之形。酆宫既朝。诸侯于是穆。岐阳或狩。淮夷自此平。若涉大川。言凭于舟楫。如和鼎实。有寄于盐梅。君臣一体。可以静氛埃。得人则治。何世无奇才。

白话文翻译

礼乐已经整齐,神明和人间因而和谐。玉帛有序,志向在于平息战乱。各自分封瑞祥,大家共同誓言要割裂山河。今天大家欢聚一堂,举杯畅饮,且当高歌。以道德为教诲,听那撞钟的声音。神明的奸邪不如,观看铸鼎的模样。酆宫已朝,诸侯因此而安宁。岐阳或许在狩猎,淮夷自此得以平定。若要渡过大河,言语依靠于船桨。如同和谐的鼎实,寄托于盐和梅。君臣合一,可以静清尘埃。得人则治,哪个时代没有奇才?

注释

  • 礼乐既正:礼仪和音乐都已规范。
  • 神人:指神灵和人。
  • 玉帛:指礼物。
  • 静干戈:希望能平息战争。
  • 符瑞:象征和谐的记号。
  • 铸鼎:象征国家的稳固和权力的象征。
  • 君臣一体:指君主与臣民之间的和谐关系。
  • 何世无奇才:问:哪个时代没有杰出的人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庾信(约513—581),字子山,号逸人,南北朝时期著名诗人,擅长律诗和古诗,文学造诣深厚。他的诗作多以政治、历史为题材,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庾信通过诗歌表达对礼乐和谐、君臣一体的渴望,寄托了对国家安定和民生幸福的希望。

诗歌鉴赏

本诗开篇即提到“礼乐既正”,可见诗人对礼乐的重视,认为礼乐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这种强调和谐的思想贯穿全诗,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诗中提到“今日相乐”,显示出一种欢庆的氛围,似乎在描绘一个美好的时刻。在这样的时刻,人们抛开纷争,举杯共饮,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接下来的“道德以喻”、“听撞钟之声”则进一步强调了道德教化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遵循社会的规范和秩序。

“君臣一体”的提法,表现了对政治理想的追求,认为只有君臣和谐,国家才能稳定。最后一句“何世无奇才”,则是对人才的肯定,鼓励人们在各个时代都要重视人才的作用,体现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整首诗通过对和谐、礼乐、君臣关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美好追求,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哲理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礼乐既正:强调社会秩序的建立。
  2. 神人所以和:神明与人间和谐相处。
  3. 玉帛有序:礼物的赠送有章法。
  4. 志欲静干戈:希望能结束战争。
  5. 各分符瑞: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责任和象征。
  6. 俱誓裂山河:共同发誓,愿意为和平而奋斗。
  7. 今日相乐:今天大家欢聚。
  8. 对酒且当歌:饮酒作乐,享受生活。
  9. 道德以喻:以道德为教训。
  10. 听撞钟之声:听钟声,象征警示和教诲。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和谐比作鼎,象征国家的稳定。
  • 对仗:如“君臣一体”、“得人则治”等,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强调和谐、礼乐与政治理想,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安定和人民幸福的渴望,体现了积极向上的社会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礼乐:象征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 玉帛:代表礼物与人际关系的和谐。
  • 钟声:象征教诲和警示。
  • :象征国家的稳固与权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本诗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离愁别绪
    B. 和谐与安定
    C. 爱情与思念
    D. 自然与生命

  2. “君臣一体”指的是什么? A. 君主与臣民的和谐关系
    B. 君主的权力
    C. 臣民的反抗
    D. 君主的孤独

  3. 诗中提到的“玉帛”象征什么? A. 战争
    B. 礼物与和谐
    C. 财富与权力
    D. 忍耐与妥协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庾信 vs. 王之涣

  • 庾信强调礼乐与和谐,关注社会政治;
  • 王之涣则多描写自然与人生哲理,展现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 《庾信诗文集》
  • 《南北朝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