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和何仆射还宅怀故诗》

时间: 2025-01-19 21:50:24

紫阁旦朝罢,中台夕奏稀。

无复千金笑,徒劳五日归。

步檐朝未扫,兰房昼掩扉。

菭生理曲处,网积回文机。

故瑟馀弦断,歌梁秋燕飞。

朝云虽可望,夜帐定难依。

愿凭甘露入,方假慧灯辉。

宁知洛城晚,还泪独沾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仰和何仆射还宅怀故诗
庾信 〔南北朝〕

紫阁旦朝罢,中台夕奏稀。
无复千金笑,徒劳五日归。
步檐朝未扫,兰房昼掩扉。
菭生理曲处,网积回文机。
故瑟馀弦断,歌梁秋燕飞。
朝云虽可望,夜帐定难依。
愿凭甘露入,方假慧灯辉。
宁知洛城晚,还泪独沾衣。

白话文翻译:

清晨紫阁的乐声刚刚停歇,傍晚中台的演奏也已稀少。
再也没有千金的欢笑,只是徒劳地等了五天的归期。
走到檐下,早晨的尘土还没有清扫,兰房的门在白天紧闭。
菭草生长在曲折的地方,网中缠绕着回文的机巧。
旧的瑟琴只剩下断弦,秋天的燕子在歌梁上飞舞。
晨云虽可遥望,夜帐却难以依赖。
希望能借着甘露,暂时借用慧灯的光辉。
谁知洛城的晚景,竟让我独自泪湿衣襟。

注释:

  • 紫阁:古代建筑,一般指楼阁,象征高雅之处。
  • 中台:指中间的台阶或平台,通常用于乐器演奏。
  • 千金笑:指极其珍贵的欢笑,形容欢乐的氛围。
  • 兰房:指兰花的房间,象征清雅的环境。
  • :一种植物,生长于湿润环境。
  • :古代弦乐器,表示音乐的缺失。
  • 甘露:象征着恩惠、滋润的雨露。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瑟”与“歌梁”,反映了古代文化中关于音乐与自然的融合,常见于诗词中表达思乡情绪的情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庾信,南北朝时期的诗人,擅长诗歌和辞章,作品多表达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的观察。

创作背景:此诗写作于庾信远离故乡,回忆往事和故人的情感,表达了对昔日欢乐时光的追忆与对孤独现状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描绘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怀旧之情。首联中“紫阁旦朝罢”,描绘清晨的宁静,而“中台夕奏稀”则暗示着白天的喧闹已渐渐消散,形成了时光流逝的对比。随之而来的“无复千金笑,徒劳五日归”,则直白地表达出对曾经欢乐的追忆,而如今却只能等待的无奈。随着诗情的深入,作者逐渐揭开了内心的孤寂与寂寞,尤其是在“故瑟馀弦断,歌梁秋燕飞”中,音乐的缺失与燕子的飞去,更加突显了情感的空虚。整首诗在写景中融入了诗人的心境,展现了他对故乡、故人的眷恋与思念,情感真挚而深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紫阁旦朝罢”:早晨的音乐会结束,暗示着美好时光的结束。
    • “中台夕奏稀”:傍晚的演奏稀少,表现出一种孤独感。
    • “无复千金笑”:再也没有欢乐,感情的失落。
    • “徒劳五日归”:等待归期的无奈。
    • “步檐朝未扫”:早晨的尘土未扫,象征着生活的杂乱。
    • “兰房昼掩扉”:房间紧闭,暗示孤独与隔绝。
    • “菭生理曲处”:象征自然生长,也暗含复杂的情感。
    • “网积回文机”:象征着思绪的纠缠。
    • “故瑟馀弦断”:音乐的缺失,内心的空虚。
    • “歌梁秋燕飞”:燕子的飞翔象征着离别。
    • “朝云虽可望”:白云虽美,却无法依赖。
    • “夜帐定难依”:夜晚的孤独感加强。
    • “愿凭甘露入”:希望得到滋润与光明。
    • “宁知洛城晚”:感叹洛城的夜晚,孤独的情感溢出。
    • “还泪独沾衣”:最后的泪水,表达深切的思念与无奈。
  •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让情感更加生动。

    • 比喻:将音乐比作情感的寄托。
    • 对仗:“朝云”与“夜帐”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冲突与对比。
  •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孤独与怀旧,表现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现状的无奈,掺杂着对故乡的思念情感。

意象分析:

  • 紫阁:象征着高雅与宁静的生活。
  • 兰房:象征着清雅与孤独的环境。
  • 菭草:传递出自然与生命的复杂性。
  • :象征着内心的空虚与对音乐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紫阁”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生活的喧闹
    b) 高雅与宁静
    c) 乡愁

  2. 诗中提到的“千金笑”指的是什么? a) 富贵的生活
    b) 珍贵的欢乐
    c) 无聊的等待

  3. 诗人在洛城的夜晚感到怎样的情感? a) 快乐
    b) 孤独与思念
    c) 平静

答案

  1. b) 高雅与宁静
  2. b) 珍贵的欢乐
  3. b) 孤独与思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情感更为直接。
  • 《登高》则在孤独中表现了对国家的忧虑,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庾信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南北朝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