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闻君寻野寺,便宿支公房。
溪月冷深殿,江云拥回廊。
然灯松林静,煮茗柴门香。
胜事不可接,相思幽兴长。
白话文翻译:
听说你来寻找山野中的寺庙,便在支公的房子里投宿。
溪水映照着冷清的殿堂,江边的云朵环绕着回廊。
松林里的灯光静谧,煮茶的香气从柴门飘来。
美好的事情无法相接,但思念的幽情却愈加悠长。
注释:
- 闻君:听说你。
- 寻野寺:寻找乡间的寺庙。
- 便宿:于是停留、住宿。
- 支公房:指支道林的家,支道林是唐代著名的隐士。
- 溪月:溪水映照着月光。
- 冷深殿:冷清而深邃的殿堂。
- 江云:江边的云朵。
- 拥回廊:环绕着回廊。
- 然灯:点亮的灯火。
- 松林静:松林中显得宁静。
- 煮茗:泡茶。
- 柴门香:柴门外的茶香。
- 胜事不可接:美好的事情无法相聚。
- 相思幽兴长:思念的情感悠长而深远。
典故解析:
- 支公:指支道林,他是唐代的一位隐士,生活简朴,与自然为伴,诗中提及他,寓意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岑参(约715年-770年),唐代诗人,字子容,号青门,晚号梦得,祖籍山西,后居于陕西。他是边塞诗的代表之一,作品多描绘边疆风情和战争场景,风格豪放,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岑参出游时,他在山野中游历,途经支公家时,写下这首诗。诗中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表现了他在静谧环境中思考的心境。
诗歌鉴赏:
《闻崔十二》是一首描写友人相聚与思念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山野的宁静和自然的美丽。开头两句“闻君寻野寺,便宿支公房”直接交代了背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隐士生活的向往。接下来的描写中,溪水的冷月、江边的云朵,构建了一个幽静而美丽的自然环境,传达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气息。
“然灯松林静,煮茗柴门香”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夜晚的情景,灯光映照下的松林,茶香四溢,营造出一种温馨、宁静的氛围。诗的最后两句“胜事不可接,相思幽兴长”则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友人相聚的无奈与对往事的深切怀念,思念之情愈加幽远而悠长。
整首诗以清新优雅的语言,展现了岑参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既有自然景物的描绘,也有内心情感的流露,体现了诗人高远的情怀和细腻的观察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闻君寻野寺:听说你在寻找乡间的寺庙,表达了对友人行踪的关注。
- 便宿支公房:于是决定在隐士支公家住宿,体现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 溪月冷深殿:溪水的光辉映照着冷清的殿堂,描绘出静谧的氛围。
- 江云拥回廊:江边的云朵环绕着回廊,增强了景致的层次感。
- 然灯松林静:夜晚的灯光在松林中显得格外静谧,营造出和谐的意境。
- 煮茗柴门香:煮茶的香气从柴门飘来,细腻的生活气息。
- 胜事不可接:美好的事情无法相逢,表现了对友人相聚的无奈。
- 相思幽兴长:思念的情感绵长而幽深,表露出内心的孤独与期盼。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通过“溪月”、“江云”等意象,将自然景物与情感结合,形成生动的画面。
- 对仗:如“然灯松林静,煮茗柴门香”,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描述了自然元素,赋予它们人类情感,使画面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深情厚谊,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溪月:象征着宁静与清澈,寄托了诗人内心的淡泊。
- 江云:象征着自由与广阔,表现了诗人渴望融入自然的心情。
- 松林:象征着坚韧与宁静,体现了隐士生活的理想。
- 茶香:象征着闲适与温馨,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闻崔十二》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岑参
c) 杜甫
d) 白居易 -
诗中“溪月冷深殿”的意思是? a) 殿堂很热
b) 殿堂冷清
c) 殿堂很喧闹
d) 殿堂很明亮 -
诗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a) 高兴
b) 伤感
c) 思念
d) 愤怒
答案:
- b) 岑参
- b) 殿堂冷清
- c) 思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了自然与隐逸生活的诗。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表现了对亲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 岑参与王维的诗歌在意境上都强调了自然的宁静,但岑参更倾向于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而王维则更注重内心的情感变化。两者都展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各自的表达风格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岑参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