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唐中丞抚蜀
作者:韩邦奇
圣主忧三蜀,中丞宪府开。
西南全胜地,经济出群才。
节钺辞枫陛,风霜动柏台。
鹭车应早发,闻有御中催。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唐中丞即将前往四川的送别之情。诗中提到,朝廷对四川的忧虑日益加重,而中丞是宪府的重要官员,正是要去处理这一重要任务。四川地势险要,人才济济,具有很大的经济潜力。中丞在离开时,辞别皇帝,风霜已开始影响到他所要去的地方。诗的最后提到,应该早早启程,因为已经听到皇帝的催促。
注释:
- 圣主:指皇帝。
- 三蜀:指四川、重庆和云南,古代称为蜀地。
- 中丞:中丞是古代官名,负责重要事务。
- 宪府:指负责法律和行政事务的政府机构。
- 节钺:指权杖和符节,象征官职和权力。
- 鹭车:指官员出行的车辆。
典故解析:
- 三蜀之忧:暗指当时蜀地的政治动荡、经济问题引起皇帝的忧虑。
- 风霜动柏台:柏台指的是官职的台阶,风霜则象征着严酷的环境和艰巨的任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韩邦奇(生卒年不详),明代诗人,工于诗词,善于描绘时事。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明朝时期,正值国家对边疆和地方治理的重视,诗人以送别的形式表达对国家事务的关注。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情感上表现了诗人对唐中丞的钦佩与祝福,同时也流露出对蜀地未来的关心。开篇以“圣主忧三蜀”引入,直接指出国家的危机感,体现出诗人对政治形势的敏锐洞察。紧接着“中丞宪府开”,将中丞的使命和责任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接下来的“西南全胜地,经济出群才”则强调了四川的重要性和人才的聚集。这种对比手法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丰富,既有对未来的期待,也有对当前局势的忧虑。最后的“闻有御中催”则是对未来的展望,表达了对中丞能否顺利完成使命的期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圣主忧三蜀”:表明皇帝对四川的忧虑,揭示出诗歌的主旨。
- “中丞宪府开”:中丞即将出发,承担重任。
- “西南全胜地,经济出群才”:指出四川的地理与人文优势。
- “节钺辞枫陛”:中丞辞别皇帝,展现出其责任感。
- “风霜动柏台”:暗示到达蜀地后可能遇到的困难。
- “鹭车应早发”:提醒中丞尽快出发。
- “闻有御中催”:说明皇帝的催促,进一步加重了出发的紧迫性。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节钺辞枫陛,风霜动柏台”,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官职与自然环境结合,增强情感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展现了作者对国家政治的关注与对即将离去的中丞的祝福,表达出对蜀地未来的期待和对官员责任感的肯定。
意象分析:
- 圣主:象征着国家的统治者,代表着国家的命运。
- 三蜀:体现了国家的边疆和经济重地。
- 节钺:象征着权力和责任。
- 鹭车:代表着官员的出行和使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三蜀”指的是哪些地方?
- A. 四川、重庆、云南
- B. 北京、上海、广州
- C. 湖南、湖北、江西
- D. 江苏、浙江、福建
-
“节钺辞枫陛”中的“节钺”代表什么?
- A. 武器
- B. 权杖和符节
- C. 书信
- D. 车马
-
诗中“闻有御中催”暗示了什么?
- A. 中丞可以慢慢出发
- B. 皇帝的催促
- C. 中丞不想离开
- D. 蜀地的安宁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别》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在王维的《送别》中,同样表达了对离别情感的细腻描写,但王维更侧重于个体的情感体验,而韩邦奇则强调国家事务与责任感。这两首诗都展现了送别的主题,但情感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