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池回(竞渡)》
时间: 2024-09-19 22:05:32意思解释
教池回(竞渡)
作者: 史浩 〔宋代〕
原文展示:
云淡天低,疏雨乍霁,桃溪嫩绿蒙茸。
珠帘映画毂,金勒耀花骢。
绕湖上罗衣隘香风。
擘波双引蛟龙。
寻奇处,高标锦段,各骋英雄。
缥缈初登彩舫,箫鼓沸,群仙玉佩丁东。
夕阳中拚一饮千钟。
看看见璧月穿林杪,十洲三岛舂容。
醉归去,双旌摇曳,夹路金笼。
白话文翻译:
天空云淡,微雨刚刚停歇,桃溪的嫩绿草木生机盎然。
珠帘映照着车轮,金勒闪耀着花骢马。
湖边飘荡着罗衣,香风徐徐袭来。
划破水面的双划船,犹如蛟龙飞舞。
在寻求奇观之处,高高的舞台上,各路英雄尽情展示才华。
轻盈的彩船初次启航,笛声鼓声喧天,仿佛仙女们佩戴着玉佩在舞动。
夕阳下,拼着一饮千钟的豪情。
看那明月透过林梢,十洲三岛皆呈现出丰收的景象。
醉意朦胧中归去,船帆摇曳,夹道而行的金色篱笆如同梦幻。
注释:
- 云淡天低:形容天气晴朗,云朵稀薄,天空低垂。
- 疏雨乍霁:稀疏的雨刚刚停下来,形容雨后清新的景象。
- 桃溪嫩绿蒙茸:桃溪的草木青翠欲滴,生机勃勃。
- 珠帘:指用珠子编成的帘子,这里形容华丽的装饰。
- 金勒耀花骢:金色的马鞍闪耀着光辉,形容骏马的华丽。
- 擘波双引蛟龙:形容划船时水波荡漾如蛟龙翻滚。
- 缥缈初登彩舫:形容轻盈的船只初次驶出,显得飘渺如梦。
- 夕阳中拚一饮千钟:形容在夕阳下豪饮,表达豪放的气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史浩,字子昂,号紫微,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活跃于徽、宣一带,擅长词曲和诗歌。其作品多描写山水、游乐等题材,以清新、明快的风格著称。
创作背景:
《教池回》作于宋代的竞渡节日,诗人在游船竞渡时受到自然美景的启发,表达了对友人欢聚与豪饮的向往,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繁华与人们的豪情。
诗歌鉴赏:
《教池回(竞渡)》以其优美的意象和生动的场景描绘,展现了宋代人们在竞渡时的欢愉心情。全诗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描绘了水边的自然景色,后半部分则是对竞渡盛况的生动描写。
开篇“云淡天低,疏雨乍霁”,通过天气变化的细腻描写,营造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接着,诗人以“桃溪嫩绿蒙茸”描绘了环境的生机,展现了自然的美丽。
中间部分“擘波双引蛟龙”则生动地描绘了船只在水面划动的场景,展现了人们在水上活动的热情与活力。而“寻奇处,高标锦段,各骋英雄”更是通过对英雄豪杰的赞美,突显了竞渡这一活动的竞技性与观赏性。
最后,诗人以“醉归去,双旌摇曳”结束,传达出一种洒脱与豪放的情感,仿佛将读者带入了那个热闹的场景中,感受到竞渡的欢快与豪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云淡天低:描绘了一个晴朗的日子,营造出轻松的氛围。
- 疏雨乍霁:刚刚停的细雨让空气清新,增添了诗的层次感。
- 桃溪嫩绿蒙茸:细致入微的自然描写,令读者感受到生机盎然。
- 珠帘映画毂:华丽的装饰与水面波光粼粼的景象交相辉映。
- 金勒耀花骢:强调了骏马的华丽,表现出一种高贵的气息。
- 绕湖上罗衣隘香风:柔和的风与轻盈的衣袂交织,形成一种动感。
- 擘波双引蛟龙:形象地描绘出划船时的壮丽场面。
- 寻奇处,高标锦段,各骋英雄:在高台之上,各路英雄尽情展示才华。
- 缥缈初登彩舫:轻盈的船只仿佛如梦般飘荡,带来美好的遐想。
- 箫鼓沸,群仙玉佩丁东:音乐声与仙女的舞蹈交相辉映,热闹非凡。
- 夕阳中拚一饮千钟:夕阳下的饮酒豪情,展现出一种洒脱的气概。
- 看看见璧月穿林杪:明月透过树梢,增添了诗的意境。
- 十洲三岛舂容:描绘出丰收的美好景象,令人向往。
- 醉归去,双旌摇曳,夹路金笼:醉意朦胧中归去,留下美好的回忆。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擘波双引蛟龙”,通过比喻增强了形象感。
- 拟人:如“夹路金笼”,使景物更具生动性。
- 对仗:用词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竞渡的场面,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美的热爱、对友情的珍惜以及对生活的热情,体现了豪放与洒脱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淡:象征宁静与清新。
- 桃溪:代表着自然的美好与生机。
- 蛟龙:象征着力量与活力。
- 彩舫:代表着欢乐与节庆氛围。
- 璧月:象征着美好的愿望与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云淡天低”描绘的是怎样的天气? A. 暴风雨
B. 晴朗
C. 阴云密布
D. 雪天 -
诗句“擘波双引蛟龙”中的“擘波”指的是什么活动?
A. 乘船
B. 游泳
C. 划船
D. 钓鱼 -
诗中提到的“夕阳中拚一饮千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忧伤
B. 豪放
C. 孤独
D. 平静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 苏轼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辛弃疾
诗词对比:
- 《水调歌头》:同样描写了自然景象与人情,风格上更显豪放与豪情。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同样描绘了美丽的场景,但更强调了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宋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史浩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