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经华阴》

时间: 2024-12-29 03:45:36

云开太华倚三峰,积翠遥连渭水东。

远塞雁声寒雨外,离宫草色莫烟中。

秦关日落行人少,汉畴天阴古戍空。

寂寂武皇巡幸处,祠前木叶起秋风。

意思解释

行经华阴

作者: 谷宏 〔明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云开太华倚三峰,
积翠遥连渭水东。
远塞雁声寒雨外,
离宫草色莫烟中。
秦关日落行人少,
汉畴天阴古戍空。
寂寂武皇巡幸处,
祠前木叶起秋风。


白话文翻译:

云雾散开,太华山依偎着三座峰峦,
翠绿的山色远远延伸,连接着渭水的东边。
远处的边塞传来大雁的哀鸣,寒雨在外飘洒,
离宫的草色在烟雾中显得格外凄凉。
秦关日落时分,经过此地的人少得可怜,
汉朝的田畴在阴云下显得古老而空旷。
寂静的武皇巡幸之地,
祠前的树叶在秋风中轻轻起舞。


注释:

  • 太华:指太华山,位于陕西省,因其高耸而著称。
  • 积翠:形容山色浓郁的绿色。
  • 渭水:渭河,流经陕西,是古代著名的河流。
  • 远塞:指远处边塞。
  • 秦关:指秦朝时期的关隘。
  • 汉畴:古代汉朝的田地。
  • 武皇:指汉武帝,历史上著名的皇帝。
  • 巡幸:皇帝出巡的行为。

典故解析:

  • 武皇巡幸:汉武帝在位期间,多次出巡,表现出对国家的重视与关心。
  • 离宫:指皇宫之外的庭院,常用于表现孤寂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谷宏,明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被记载,主要以诗名留世,风格多受前代影响,注重山水描写和抒情。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游历华阴时,作者以自然景物为背景,抒发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追忆与感慨,展现了时光流逝与人事变迁的主题。


诗歌鉴赏:

《行经华阴》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作者通过对华阴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感慨。诗的开头“云开太华倚三峰”描绘了太华山的壮丽景色,展现出一种宏伟与宁静的对比。接着“积翠遥连渭水东”,山色与河水相连,意象生动,仿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青翠的自然环境中。

远处边塞的雁声与寒雨,增添了一丝凄凉和孤寂,诗人借此表达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接下来的“秦关日落行人少”,描绘了黄昏时分的冷清,暗示着历史的变迁与人事的疏离。最后两句提到“寂寂武皇巡幸处”,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表现出一种对历史的追忆与对现状的反思。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结合历史人物的想象,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细腻的情感,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与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云开太华倚三峰:描写了太华山在云雾散开后,显得更加巍峨。
  2. 积翠遥连渭水东:山的绿色延伸至渭水,展现出自然的和谐美。
  3. 远塞雁声寒雨外:远方传来的雁鸣和寒雨,营造出一种凄冷的氛围。
  4. 离宫草色莫烟中:离宫的草色在烟雾中显得朦胧,增加了孤寂感。
  5. 秦关日落行人少:黄昏时分,经过这里的人越来越少,令人感到孤独。
  6. 汉畴天阴古戍空:汉朝的田地在阴云下显得荒凉,暗示历史的变迁。
  7. 寂寂武皇巡幸处:回忆汉武帝曾经巡幸的地方,如今显得冷清。
  8. 祠前木叶起秋风:秋风中树叶轻舞,象征着时光流逝。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自然景物比喻人事变迁。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对称,使诗句更加和谐。
  • 拟人:通过“木叶起秋风”赋予自然以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华阴的自然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追忆和对人事无常的感慨,反映了生与死、旧与新的对比。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太华山:象征着雄伟与永恒。
  • 大雁:象征着孤独与思乡。
  • 秋风: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太华”指的是哪个地方? A. 陕西
    B. 山西
    C. 四川
    答案: A

  2. “寂寂武皇巡幸处”中的“武皇”指的是哪位皇帝? A. 汉武帝
    B. 唐太宗
    C. 明成祖
    答案: A

  3. 全诗的情感基调是: A. 欢乐
    B. 伤感
    C. 轻松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宁静。
  • 李白的《夜泊牛津》:强调了对历史的感怀与人生哲理,两者均反映出自然与历史的关系。

参考资料:

  1.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2. 《唐诗三百首》
  3. 《诗经释义》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文化背景与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