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孙尧夫赴举》

时间: 2025-01-01 18:55:16

自说轩皇息战威,万方无复事戎衣。

却教孙子藏兵法,空把文章向礼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孙尧夫赴举
作者:李涉 〔唐代〕

自说轩皇息战威,
万方无复事戎衣。
却教孙子藏兵法,
空把文章向礼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孙尧夫赴科举考试的祝福,同时也流露出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诗中提到轩辕黄帝的威名已不在,四方再也没有为战斗而穿戎衣的人。反而,孙子(孙武)所教的兵法只能被藏于心中,最终仍然是要依靠文章科举去争取功名。

注释:

  • 轩皇:指轩辕黄帝,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位帝王,象征着平定战争的威力。
  • 戎衣:指战斗的衣服,象征战争。
  • 孙子:指孙武,《孙子兵法》的作者,兵法的象征。
  • 礼闱:指科举考试的场所,象征文人仕途。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李涉,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风格多以抒情见长,常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唐代科举制度盛行时期,诗人关注到战争的消亡和文人地位的提升,反映出对当时社会变迁的深刻感悟。

诗歌鉴赏:

《送孙尧夫赴举》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作。诗的开头提到轩皇的威名,意在暗示历史的变迁与时代的变更。随着和平的到来,战争的气息逐渐消散,昔日的戎装不再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诗人通过对孙子的兵法的提及,表达了对军事智慧的尊重,但同时也指出在和平的时代,文才与科举才是通向成功的关键。这种对比让人深思: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究竟是武力更为重要,还是文才更能帮助人们实现自我价值?整首诗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深刻见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自说轩皇息战威:自言自语,轩辕黄帝的威名已经消退,意味着战争不再。
    • 万方无复事戎衣:四方大地上,不再有人穿着战斗装备,象征和平的到来。
    • 却教孙子藏兵法:虽然有孙子的兵法传世,但在和平年代,这些智慧未必能发挥作用。
    • 空把文章向礼闱:最后,文人只能依靠文章去科举,表明文才的重要性。
  •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对比的手法,一方面提到战争的消失,另一方面强调了文人的地位,形成鲜明的对照。使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也增强了诗的表达力度。

  • 主题思想:全诗围绕着和平与战争的对立,传达了文才与科举在和平时代的重要性,反映了对传统军事智慧的尊重与对社会变迁的思考。

意象分析:

  • 轩皇:象征着传统的权威与力量,代表着过去的辉煌。
  • 戎衣:象征战争与冲突,反映出历史的残酷。
  • 孙子:象征智慧与策略,代表着传统文化的传承。
  • 礼闱:象征文人追求的理想与仕途,反映出时代的变化。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轩皇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赵武王
      • B. 轩辕黄帝
      • C. 刘邦
    2. 诗中提到的“戎衣”象征什么?
      • A. 文人服饰
      • B. 战斗装备
      • C. 皇帝袍服
    3. 诗人对孙子的兵法态度是?
      • A. 极力推崇
      • B. 认为无用
      • C. 表达思考
  • 答案

    1. B. 轩辕黄帝
    2. B. 战斗装备
    3. C. 表达思考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春望》- 杜甫
  • 诗词对比

    • 《送孙尧夫赴举》与《登高》均反映了对时代变迁的思考,但《登高》更侧重于个人情感与历史的沉重感,而《送孙尧夫赴举》则强调了文才在和平时代的重要性。两者虽然背景不同,但都体现了唐代诗人的深邃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李涉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