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战城南
作者: 徐九皋〔唐代〕
塞北狂胡旅,城南敌汉围。
巉岩一鼓气,拔利五兵威。
虏骑瞻山哭,王师拓地飞。
不应须宠战,当遂勒金徽。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边境战斗的情景:北方的敌军肆虐,南边的城池被敌人围困。高耸的山岩上士兵们鼓足勇气,举起锋利的武器。敌骑在山脚下哀号,而我方的军队则奋勇向前,开疆拓土。面对这样的局势,不应该再依赖于宠爱与恩赐,应该奋发图强,赢得荣誉。
注释:
- 塞北:指边塞地区,通常是指北方的边境。
- 狂胡旅:指敌军,通常是指侵扰汉朝的匈奴或其他民族的骑兵。
- 巉岩:高耸的岩石,形容险峻的地形。
- 鼓气:振作精神,增强士气。
- 拔利五兵:指拔出锋利的武器,显示军队的威武。
- 虏骑:敌方骑兵,指侵略者。
- 王师:指我方的军队。
- 拓地飞:开辟疆土,迅速前进。
- 金徽:指军功的象征,强调荣誉和地位。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金徽”象征着军功与荣誉,历史上许多朝代都有对军人战功的奖励制度,金徽是其中一种象征性奖励,显示出对勇敢作战的士兵的重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九皋,唐代诗人,生平不详,诗歌以边塞诗著称,作品多描写战争、边塞风光和士兵的豪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边疆频繁遭受外敌侵扰的时期,诗人借助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士兵的激励,强调了战争的紧迫性和荣誉感。
诗歌鉴赏:
《战城南》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边塞诗,诗中描绘了边境战斗的紧张氛围和士兵的英勇气概。开头两句“塞北狂胡旅,城南敌汉围”,直接点明了战争的背景,展现出敌军的强大以及我方的被围困之势。接下来的“巉岩一鼓气,拔利五兵威”,则通过对高耸岩石的描绘,传达了士兵们的斗志和决心,展现了战斗的紧迫感。
“虏骑瞻山哭,王师拓地飞”两句中,诗人描绘了敌骑在山下哀嚎的情景,暗示着敌人的恐惧和我方军队的气势如虹,呈现出一种反转的力量感。而最后两句“不应须宠战,当遂勒金徽”,则是对士兵的鼓励,强调了荣誉与奋斗的重要性。
整体来看,诗歌通过明快的节奏和鲜明的意象,传达出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战争的无畏态度,使人感受到那种时代的激昂与士气。诗人不仅在为士兵鼓舞士气,更在为国家的未来呐喊,表达了对勇敢作战的崇高赞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塞北狂胡旅,城南敌汉围:描绘战争背景,北方的敌军肆虐,南方的城池被围。
- 巉岩一鼓气,拔利五兵威:通过高耸的岩石展现士兵的勇气和武器的锋利。
- 虏骑瞻山哭,王师拓地飞:敌骑在山下哀嚎,我方军队奋勇开拓疆土。
- 不应须宠战,当遂勒金徽:强调不应依赖宠爱与恩赐,而应努力争取荣誉。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塞北狂胡旅,城南敌汉围”,对称的结构强化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巉岩、金徽等意象,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与象征意义。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对国家与士兵的关切,强调了勇敢作战的重要性与争取荣誉的决心,展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塞北:象征着外敌侵扰。
- 巉岩:象征着士兵的勇气与战斗的险峻。
- 金徽:象征着军功与荣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狂胡旅”指的是哪一类敌人? A. 汉朝士兵
B. 侵略者
C. 民间商贩
答案:B -
“金徽”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A. 财富
B. 军功与荣誉
C. 友谊
答案:B -
诗中表现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A. 悲伤
B. 英勇向上
C. 恐惧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
- 高适的《别董大》
诗词对比:
《出塞》同样描绘了边塞的战斗,表现了士兵的勇敢与对故乡的思念。在风格上,两首诗都展现了壮阔的边塞景象,但《战城南》更加强调了战斗的紧迫感和对荣誉的追求,而《出塞》则融入了更多对家国情怀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边塞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