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天章》

时间: 2025-01-02 13:43:51

逸少兰亭六百年,别营楼阁奉金仙。

琅函帝赐三朝笔,貌座僧谈二祖禅。

山怪有时浑露石,地灵无处不通泉。

尘心未悟真如理,空爇晨炉一篆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天章
逸少兰亭六百年,
别营楼阁奉金仙。
琅函帝赐三朝笔,
貌座僧谈二祖禅。
山怪有时浑露石,
地灵无处不通泉。
尘心未悟真如理,
空爇晨炉一篆烟。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王逸少的兰亭盛会已经过去了六百年,
如今的楼阁依然供奉着金仙。
琅琊王朝的帝王赐给我们三代的笔,
而这里的僧人却在谈论二祖的禅道。
山中怪石时而露出真容,
大地的灵秀泉水无处不在。
我心中的尘埃尚未领悟真正的道理,
只是在晨升的炉火上空燃一缕烟雾。

注释:

  • 逸少:指王羲之,字逸少,著名书法家。
  • 兰亭:指兰亭集会,王羲之与友人聚会写作的地方。
  • 金仙:指道教中地位高的神仙。
  • 琅函:古代书法名家,琅琊王朝的笔。
  • 二祖:指禅宗的二祖慧可。
  • 尘心:指世俗的烦恼和杂念。
  • 真如理:佛教中的真实道理或真相。
  • 晨炉:指清晨的香炉,象征修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诰,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因其诗作流传至今,显示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到的艺术见解。

创作背景
《题天章》作于诗人对兰亭之地的怀念,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追忆和对当下生活的思考。兰亭集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承载着书法、诗歌等多重文化意蕴。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兰亭的回忆,展现了人类与自然、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诗中提到“逸少兰亭六百年”,引发人们对历史的追溯,王羲之的兰亭集会作为文化象征,历经沧桑,仍能在后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记。诗人以“别营楼阁奉金仙”表现出对古代文化的敬仰,同时也隐含对现代生活的感慨。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用“琅函帝赐三朝笔”暗示书法艺术的传承,指出书法不仅是技艺,更是文化的延续。

而“貌座僧谈二祖禅”则将诗歌的主题进一步深化至哲学层面,表明在艺术与宗教的交融中,诗人试图探寻生命的真谛。后面几句描绘了自然的灵动与人心的迷惘,“山怪有时浑露石,地灵无处不通泉”,展现了自然界的神秘,而“尘心未悟真如理”则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探索,虽然理想与现实间存在距离,但他仍然在追求真理的路上努力。

整首诗情感深邃,具有强烈的思考性和哲理性,既是对过去文化的缅怀,又是对未来探索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逸少兰亭六百年:回顾王羲之在兰亭的盛会,时间已过六百年,突显历史的悠久。
  • 别营楼阁奉金仙:描述当今的楼阁仍为金仙所供奉,象征着对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尊重。
  • 琅函帝赐三朝笔:提到书法的传承,从古至今,书法作为文化符号的重要性。
  • 貌座僧谈二祖禅:强调与禅宗关系,表明文化与宗教的交互影响。
  • 山怪有时浑露石:描绘自然的神秘与变化,象征着内心的无常。
  • 地灵无处不通泉:表达自然的灵性与人们的连接。
  • 尘心未悟真如理:反映诗人对真理的追求与内心的挣扎。
  • 空爇晨炉一篆烟:以晨炉的烟雾象征修行与思索,虽然看似空虚,但依然在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兰亭与金仙、书法等元素结合,形成文化的象征。
  • 对仗:全诗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自然景象与人文元素的结合,呈现出一种和谐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对历史文化的追溯与对真理的探索,表现了诗人对古代传统的尊重和对现代生活的思考,展现了文化的传承与个人内心的探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兰亭:象征文人雅集与文化传统。
  • 金仙:代表道教文化及其精神追求。
  • 三朝笔:象征书法艺术的传承。
  • 山怪地灵:自然的神秘与生机。
  • 晨炉烟:象征修行与内心的思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逸少”指的是哪位书法家? A. 王羲之
    B. 颜真卿
    C. 柳公权
    D. 欧阳询

  2. 诗中“尘心未悟真如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A. 满心欢喜
    B. 内心迷茫
    C. 坦然自若
    D. 高歌猛进

  3. “山怪有时浑露石”描绘的意象传达了什么? A. 自然的平静
    B. 人生的无常
    C. 文化的厚重
    D. 书法的美感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兰亭集序》 - 王羲之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 《题天章》《兰亭集序》:两者都涉及到对兰亭的回忆与文化的思考,但《兰亭集序》更侧重于友谊与人生的感慨,而《题天章》则探讨了文化传承与内心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王羲之与兰亭集会的文化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