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弁山积善寺同周虚生作
作者: 徐波 〔明代〕
云峰终不近,石路寺门前。
霜蔓悬瓜重,风庭聚叶圆。
残镫连曙鸟,众响入鸣泉。
爱此清虚夜,与君得晏眠。
白话文翻译
整首诗的意思是:远处的云峰始终无法靠近,石径通向寺庙的门前。霜打的藤蔓上挂着沉重的瓜果,风吹动着庭院里的叶子,聚成一个圆圈。残留的灯光和晨鸟相连,各种声音都融入了潺潺的泉水中。我热爱这个清幽宁静的夜晚,与你一同享受悠然的睡眠。
注释
- 弁山:可能是指某个具体的山名,或泛指高山。
- 积善寺:寺庙的名称,通常是积累德行的地方。
- 云峰:远处的山峰,被云雾笼罩。
- 霜蔓:霜打的藤蔓。
- 镫:古代的一种灯具。
- 晏眠:安静地入睡。
典故解析
“云峰终不近”可以理解为一种对理想或目标的追求,虽然遥不可及,但依然向往。“石路寺门前”则显示出诗人对寺庙宁静的向往,寺庙常常是修身养性的地方,具有重要的精神意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波,明代诗人,具体生平资料较少,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一个秋夜,诗人和友人周虚生同游于积善寺,享受夜色与寂静,表达了对自然与友谊的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幽的夜景,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自然的美与内心的宁静融合在一起。开头两句“云峰终不近,石路寺门前”表现出一种对远方理想的追求,同时也体现出寺庙的清幽。接下来的“霜蔓悬瓜重,风庭聚叶圆”,则通过生动的意象展示了秋天的丰收和庭院的宁静,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自然氛围。
“残镫连曙鸟”将时间的流逝与清晨的到来联系在一起,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充满生机的意境。最后一句“爱此清虚夜,与君得晏眠”则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共享宁静夜晚的愉悦与满足,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友谊的珍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云峰终不近:远处的山峰总是遥不可及,象征理想与追求。
- 石路寺门前:石头铺成的小路通向寺庙,暗示通往宁静与内心的归属。
- 霜蔓悬瓜重:霜打的藤蔓上挂着沉甸甸的瓜果,描绘秋天的景象,象征丰收。
- 风庭聚叶圆:风吹动庭院里的树叶,聚成一个圆圈,展示自然的和谐美。
- 残镫连曙鸟:残留的灯光与晨鸟的鸣叫交织,暗示夜的结束与新的一天的开始。
- 众响入鸣泉:各种声音融入泉水的流声,表现出自然的和谐与生动。
- 爱此清虚夜,与君得晏眠:表达对宁静夜晚的喜爱,以及与友人共享此时的快乐。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云峰”与“石路”比喻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 拟人:风庭中的叶子仿佛在聚集,增添了生动的气息。
- 对仗:如“霜蔓悬瓜重,风庭聚叶圆”,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峰:象征理想与追求的远方。
- 石路:象征通往宁静与自我反思的道路。
- 霜蔓:代表秋天的丰收与自然的变化。
- 残镫:象征时光的流逝与回忆。
- 鸣泉:象征生命的延续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徐波所描绘的景象主要是哪个季节的特征?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
“云峰终不近”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现实的无奈
- B. 对理想的渴望
- C. 对友谊的珍惜
- D. 对生活的失望
-
“残镫连曙鸟”中的“残镫”指的是什么?
- A. 太阳
- B. 月亮
- C. 灯光
- D. 星星
答案
- C. 秋天
- B. 对理想的渴望
- C. 灯光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 by 李白
- 《静夜思》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徐波的《宿弁山积善寺同周虚生作》:描绘秋夜的宁静,友人间的情谊。
- 李白的《静夜思》: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情感更为细腻。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诗意人生》
这些材料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明代诗歌的特征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