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蓑烟雨耨黄昏,
半掩柴扉绿野村。
借问庞公今去远,高风谁共此中论。
白话文翻译:
在烟雨蒙蒙的黄昏,我披着蓑衣在田间耕作;
村庄的绿野中,柴扉半掩,显得宁静而安详。
我想问庞公(庞蕴)如今远在何方,
谁能与我在这高风中畅谈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蓑:指用草或竹编织的衣服,通常在田间工作时穿。
- 烟雨:形容细雨如烟,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
- 耨:指用刀具耕作。
- 柴扉:柴门,农村常见的木门。
- 高风:指高尚的风气或品德。
- 庞公:指庞蕴,东汉末年的隐士,以高洁著称。
典故解析:
庞蕴,字德公,东汉末年人,以隐居而闻名。诗中提到他,表现了对志同道合朋友的向往,以及对高风亮节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谢天与,明代诗人,生平较少记载,作品多关注自然与人文,语言简练,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春耕时节,表现了农人辛勤耕作的画面,同时蕴含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思考。
诗歌鉴赏:
《东埔春耕》是一首描绘春天农耕生活的诗。诗的开头“一蓑烟雨耨黄昏”,通过“蓑”和“烟雨”两个意象,塑造了一幅朦胧而又富有诗意的画面,展现了农人在黄昏时分辛勤劳作的情景。此时的田野,带着春天的气息,令人感受到一种生机勃勃的希望。
接下来的“半掩柴扉绿野村”,则通过“柴扉”的半掩,传达出一种静谧与安宁的乡村生活。这样的意境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仿佛可以听到风吹过田野的声音,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
最终的两句“借问庞公今去远,高风谁共此中论”,则引入了对理想人格的思考。诗人在田间耕作之余,想起了庞蕴这样一位高洁的隐士,表达了对志同道合者的渴望和对高尚品德的向往。这种对理想的追求,与农耕的辛勤形成鲜明对比,使整首诗既具生活的真实感,又不乏哲理的深邃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蓑烟雨耨黄昏:描写了在黄昏的细雨中,诗人披着蓑衣,辛勤耕作的情景,给人一种朦胧和静谧的感觉。
- 半掩柴扉绿野村:表现了乡村的宁静,柴门半掩,暗示着一种安详的生活状态。
- 借问庞公今去远:表达了对庞蕴的思念,想知道他现在身在何处,带有一丝惆怅。
- 高风谁共此中论:设问的方式引发对理想人格的思考,表达了对同道之人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烟雨”比作一种情感状态,渲染了环境的氛围。
- 对仗:如“耨黄昏”和“绿野村”,形成了和谐的音韵美。
- 设问:通过设问的方式,增加了诗的思考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高尚人格的追求,传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表达了人在自然中所感受到的宁静与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蓑衣:象征着农人的辛勤和自然的亲近。
- 烟雨:代表着朦胧的情感和乡村的宁静。
- 柴扉:象征着家园的温暖与安宁。
- 高风:象征着高洁的品德和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庞公”是指哪位历史人物?
- A. 庞蕴
- B. 庞统
- C. 庞德公
-
“一蓑烟雨耨黄昏”中“烟雨”主要用来描绘什么样的氛围?
- A. 繁华
- B. 朦胧
- C. 暴风
-
诗中表达了对哪些人的渴望?
- A. 高风亮节的隐士
- B. 富贵的人
- C. 农民
答案:
- A. 庞蕴
- B. 朦胧
- A. 高风亮节的隐士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by 孟浩然
- 《田园乐》 by 陶渊明
诗词对比:
《春晓》同样描绘了春天的气息,但更侧重于晨光的美好,而《东埔春耕》则更深入地探讨了农耕生活与理想人格的关系。两者都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生活的思考,但侧重点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汉魏六朝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