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信堂前杏花盛开置酒招同官以诗先之》

时间: 2025-01-19 22:41:27

晴光先已媚帘栊,炫昼那堪杏吐红。

柳色半分高致外,鸟声全在艳香中。

催科共喜钱初减,种艺须闻麦已丰。

官府吾侪亦云暇,可来携榼对东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宝信堂前杏花盛开置酒招同官以诗先之
作者: 郑刚中 〔宋代〕

晴光先已媚帘栊,
炫昼那堪杏吐红。
柳色半分高致外,
鸟声全在艳香中。
催科共喜钱初减,
种艺须闻麦已丰。
官府吾侪亦云暇,
可来携榼对东风。

白话文翻译:

阳光先已照耀着窗帘,
艳丽的白天怎能忍受杏花绽放的娇红。
柳树的颜色稍微显得高贵,
鸟儿的歌声全在这花香之中。
催促着人们共同欢喜,钱财初减,
种植的艺术须知小麦已丰收。
我们这些官员也觉得空闲,
不妨来一起携酒对着东风。

注释:

  • 晴光:明亮的阳光。
  • :形容阳光温柔而迷人。
  • 帘栊:窗帘。
  • :耀眼,华丽的。
  • 那堪:怎么能忍受。
  • 吐红:开花,显露出红色。
  • 柳色:柳树的颜色。
  • 高致:高贵的气质。
  • 催科:催促收成。
  • 初减:刚开始减少的状态。
  • 种艺:耕种的技艺。
  • 云暇:说闲暇。
  • 携榼:携带酒壶。

典故解析:

本诗主要描绘了春天杏花盛开的景象,结合了饮酒作诗的雅趣,体现了南宋文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与对生活的享受。杏花在古代诗词中常被用作春天的象征,寓意着生命的复苏与新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郑刚中是宋代著名的诗人,其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绘田园风光和人情世态。郑刚中的诗作多反映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个人的情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春天,正值杏花盛开的时节,作者与同官聚会,借酒作诗,表达对春天的喜悦和对生活的热爱,体现了士人闲适的生活状态。

诗歌鉴赏:

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象与人文活动的结合,描绘了一个春日的美好场景。开篇以“晴光”引入,给人一种明媚的感觉,紧接着通过“杏吐红”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诗中“柳色半分高致外”一句,既表现了柳树的新绿,也暗示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展现了他高雅的情趣。“鸟声全在艳香中”则通过声音与气味的结合,营造出一种富有动感与层次感的春日气氛。

接下来的几句转向了现实生活,提到“钱初减”和“麦已丰”,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变化和农作的丰收,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关心。在最后,诗人邀请同官一起饮酒,享受春风,表达了对友谊和闲暇生活的珍视。这不仅是一首春日的咏叹,更是一种对人生哲学的思考,彰显了文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晴光先已媚帘栊”:阳光透过窗帘,温柔地洒进来,营造了一个温暖的氛围。
  • “炫昼那堪杏吐红”:在如此美好的白天,杏花盛开的娇艳让人心醉神迷。
  • “柳色半分高致外”:柳树的绿色与高贵的气质相得益彰,展现出春日的优雅。
  • “鸟声全在艳香中”:鸟儿在花香四溢的环境中欢快歌唱,形成了和谐的自然音景。
  • “催科共喜钱初减”:受春天的启发,大家共同欢喜,经济上的负担有所减轻。
  • “种艺须闻麦已丰”:耕种的艺术要与丰收的现实相结合,体现了务实的态度。
  • “官府吾侪亦云暇”:我们这些官员也觉得很空闲,生活富足。
  • “可来携榼对东风”:邀请朋友们一同携酒,享受这春日的东风。

修辞手法

  • 比喻:把春天的美景与人们的生活结合。
  • 拟人:鸟声在花香中活泼而生动,给人以亲切感。
  • 对仗:如“晴光”与“艳香”,使诗句更加对称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对友谊的珍视和对闲暇时光的向往,体现了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和对自然的敏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杏花:春天的象征,代表着生命的复苏与美好。
  • 柳树:象征柔美与高雅,春天的颜色。
  • 鸟声:活力与生命的表现,交织着自然与人类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花是: A. 桃花
    B. 杏花
    C. 李花
    D. 菊花

  2. 诗中提到的“柳色”主要形容的是: A. 颜色鲜艳
    B. 高贵的气质
    C. 春风的温暖
    D. 生命的活力

  3. 诗的主题主要是: A. 自然的残酷
    B. 生活的无奈
    C. 生命的喜悦与友谊
    D. 官场的黑暗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李白《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郑刚中的作品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表达了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而杜甫则更多地反映了社会动荡中的忧虑与失落。两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各自时代背景下的不同情感。

参考资料:

  1.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2. 《宋代诗人研究》
  3. 《春天的诗意与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