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 八月十七夜月》
时间: 2025-01-04 13:17: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庭芳 八月十七夜月
作者:邓潜 〔近代〕
绫饼香过,樨屏露冷,今宵彩绚鱼天。
问谁开镜,光照锦城寒。
为底中秋败兴,帘衣隔躲向云端。
姮娥笑新妆似旧,微减一分圆。
当年。天上曲,霓裳梦醒,不是开元。
剩冰蜍清泪,空洒银盘。
一样干戈满地,惊乌鹊,词谱虞山。
山河影,棋枰战苦,愁照血痕乾。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的宁静与忧愁。绫饼的香味飘散,樨香的屏风上露水寒冷,今宵的月亮如彩绚的鱼在天空中游动。我不知道是谁在开镜,月光照耀着寒冷的锦城。为什么中秋之夜的兴致减退,帘幕隔开,只能向云端躲避。月宫的嫦娥笑容如新妆,却似乎少了一分圆润。往年,在天空中歌唱的曲调,霓裳舞梦醒来,却不是开元时期的盛景。剩下的只有冰冷的青蛙在清泪,空荡荡地洒落在银色的盘子上。依旧是满地的干戈,惊动了乌鹊,词谱犹如虞山的音律。山河的影子在棋盘上苦苦战斗,愁苦映照着血痕渐干。
注释:
- 绫饼:绫制的点心,香味芬芳。
- 樨屏:一种屏风,常用香料装饰,樨指的是桂花。
- 锦城:指繁华的城市。
- 姮娥:嫦娥,月亮女神。
- 开元:指唐朝开元年间,文学艺术的繁荣时期。
- 冰蜍:青蛙,象征孤独与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邓潜,近代诗人,以其独特的诗风和情感表达著称。生于动荡的时代,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感的交织。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一个中秋之夜,诗人感受到节日的喜悦与内心的孤独,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满庭芳 八月十七夜月》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中秋月夜的复杂情感。开头以“绫饼香过,樨屏露冷”引入,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又略显冷清的氛围,仿佛在诉说着人们在佳节时常伴随的孤独感。接下来的“问谁开镜,光照锦城寒”则转入对月光的描绘,月光照耀着繁华却冷清的城市,暗示了人们即使身处繁华之中,内心仍然感到孤独。
诗中提到的“姮娥”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追忆,然而“微减一分圆”则体现了现实的无情与流逝。后半部分“剩冰蜍清泪,空洒银盘”通过青蛙的泪水,传达了对往昔的伤感和无奈,最终以“干戈满地”结束,显现出对社会动荡、战争的愁苦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月亮的描绘,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反思与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给人一种深沉的感受,发人深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绫饼香过:描绘了节日的气氛,温馨而香甜。
- 樨屏露冷:暗示了夜晚的寒意,与温馨的香气形成对比。
- 今宵彩绚鱼天:月亮如彩绚的鱼,象征着美好而短暂的景象。
- 问谁开镜,光照锦城寒:对月亮的问候,表达了对孤独的感叹。
- 为底中秋败兴:中秋的兴致减退,情感的低落。
- 姮娥笑新妆似旧,微减一分圆:嫦娥的笑容与月亮的圆缺,暗示美好事物的流逝。
- 当年。天上曲,霓裳梦醒,不是开元:对往昔繁华的怀念,对现状的无奈。
- 剩冰蜍清泪,空洒银盘:孤独与无奈的象征,清泪洒落,心中苦楚。
- 一样干戈满地:战争带来的破坏与无奈。
- 惊乌鹊,词谱虞山:对美好事物的追忆与无法实现的理想。
- 山河影,棋枰战苦,愁照血痕乾:历史的沉痛与现实的无奈,愁苦的情感在诗中回荡。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亮比作鱼,形象生动。
- 拟人:将嫦娥拟人化,增添情感。
- 对仗:诗句之间对称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中秋节的孤独与怀旧,表达了对美好过去的追忆,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悲伤,展现了一个诗人在动荡时代中的思考与感受。
意象分析:
- 月亮:象征孤独与思忆,承载着对过往的怀念。
- 青蛙:象征生活的无奈与孤独。
- 樨屏:代表着家国情怀,节日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乡愁
- B. 对美好过去的怀念
- C. 对战争的愤怒
答案:B
-
“姮娥”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美好与希望
- B. 孤独与无奈
- C. 过去的繁华
答案:C
-
诗中提到的“冰蜍”象征着什么?
- A. 自由
- B. 孤独与失落
- C. 爱情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描绘了对月亮的思念,但情感更为直接与温暖。
- 《水调歌头》:同为中秋主题,展现了对家国的思念与对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近现代诗人研究》
通过以上内容,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满庭芳 八月十七夜月》的诗意与情感,感受诗人在中秋之夜的独特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