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重逢却似初相识,怯怯生生,恩怨分明。别有晶莹双泪盈。两心谁教重相系,怕问曾经,馀痛犹惊。但看月华冉冉升。
白话文翻译
重逢时却像是第一次相识,彼此怯怯的,情感分明而复杂。眼中不禁流下晶莹的泪水。两颗心又怎能重新相连,害怕去问曾经的往事,留下的痛楚依然让人心惊。只好静静地看那明月缓缓升起。
注释
- 怯怯生生:形容羞怯而又生动的样子。
- 恩怨分明:恩情与怨恨都十分明确。
- 晶莹:形容泪水清澈而闪亮。
- 重相系:再度联系、相连。
- 馀痛犹惊:留下的痛苦依然让人感到震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茅于美,近代诗人,生于清末,活跃于民国时期。他的诗歌常以细腻的情感和浓厚的生活气息见长,擅长描绘人际关系中复杂的情感。
创作背景
《采桑子》创作于茅于美与其爱人重逢之际,情感交错,既有对往事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不安。时代背景下,社会动荡,个人情感与历史变迁交织,使得诗歌充满了深刻的反思。
诗歌鉴赏
《采桑子》通过重逢的场景,描绘了复杂的人际关系与情感。诗中的“重逢却似初相识”不仅表达了对往昔的回忆,也暗示着重逢后的尴尬与不安。怯怯生生的情感状态,展现了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情感纠葛,既有相识的亲近,又有情感的疏离,恰如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接下来的“恩怨分明”,则揭示了他们之间的复杂历史,既有温暖的回忆,也有不快的恩怨。诗人通过“晶莹双泪盈”表现出重逢后的感动与伤感,泪水象征着内心深处未解的情感纠结。
虽然两心相系,但诗人又表现出一种害怕与无奈,留下的“馀痛犹惊”让人不禁思考过去的伤痛与未来的方向。最后一句“但看月华冉冉升”以优美的意象结束,月华的升起似乎象征着希望与宁静,但也让人感受到一种失落与无奈,暗示着人际关系中的轮回与无常。整首诗在细腻的情感描写中,透出一种对人生与情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重逢却似初相识:重逢的情景让人感到似乎是第一次见面,表现了情感的生疏与陌生感。
- 怯怯生生,恩怨分明:表现了彼此间的羞怯与情感的复杂,既有恩情也有怨恨。
- 别有晶莹双泪盈:眼中流出的泪水象征着复杂的情感,既有感动也有伤痛。
- 两心谁教重相系:两颗心怎么才能重新相连,表现出对未来的迷茫。
- 怕问曾经,馀痛犹惊:不敢提起过去的痛苦,依然让人感到震惊。
- 但看月华冉冉升:以月华的升起作为结尾,象征希望与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泪水比作晶莹,形象生动。
- 拟人:月华“冉冉升”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变化。
- 对仗:如“怯怯生生,恩怨分明”,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重逢的情景,探讨了人际关系中的复杂情感,表现了对过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不安,同时也传达了一种对生活的哲学思考,关注情感的脆弱与人性的深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华:象征着光明与希望,同时也暗含孤独与思考。
- 泪水:象征着情感的宣泄,既有喜悦也有悲伤。
- 重逢:代表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与复杂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重逢却似初相识”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亲近
- B. 陌生
- C. 恼怒
-
“晶莹双泪盈”中“晶莹”形容的是?
- A. 眼睛
- B. 泪水
- C. 月亮
-
诗中提到的“月华”象征什么?
- A. 时间
- B. 希望
- C. 伤痛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纳兰性德《浣溪沙》
诗词对比
- 茅于美的《采桑子》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表达了对过去情感的追忆与对未来的迷惘,但茅于美更多地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而李清照则更侧重于个人内心的感受与哀伤。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共同展现了古典诗词的深邃与美丽。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现代诗词解析》
- 《茅于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