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采桑子二首 其二》
平生踪迹曾经处,越水吴山。
橘港枫湾,风满乌巾雪满山。
而今却恋菟裘好,竹经亲删。
酒冷诗悭,一卷黄庭日掩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作者回忆自己曾经的足迹,游历过越水和吴山的地方。那时的橘港和枫湾,风满的乌巾映衬着雪白的山峦。而如今,他却对菟裘的美好情感难以割舍,竹子经年累月似乎也被亲手删改。此时,酒已凉,诗情也显得吝啬,手中仅有一卷《黄庭经》,日落时分,仿佛要将他封闭在关中。
注释
- 踪迹:行踪、足迹。
- 越水吴山:指的是越地的水和吴地的山,古代指代江南的美丽风景。
- 菟裘:菟裘即美好的衣服,常指新一季的美好事物。
- 竹经亲删:指的是竹子所写的经文,可能意指对往昔的记录和反思被删减或修改。
- 黄庭:指《黄庭经》,是道教经典之一,象征着道教的清净与理想境界。
- 掩关:日落时分,象征闭关静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史承谦(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风格清新,擅长抒情诗。其作品常融合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反映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之时。诗人通过回忆往昔美好时光,表达对失去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采桑子二首 其二》是一首富有抒情色彩的诗作。诗人在描绘个人经历的同时,流露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无限怀念与对现实的深刻反思。首句“平生踪迹曾经处”直接引入了主题,勾画出诗人曾经的行踪,接着以“越水吴山”的自然景色展现了江南的韵味,使人感受到那份清新与悠远。
随着诗歌的发展,诗人似乎从美好的自然景色中走入了内心的思索,“而今却恋菟裘好”,表现出对现实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留恋与珍惜。这种情感的转变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似乎在告诫读者美好总是短暂的。最后两句“酒冷诗悭,一卷黄庭日掩关”则显得更加沉重,诗人对生活的冷淡和诗意的缺失形成了鲜明对比,表现出对理想与现实的无奈。
整首诗在意象上运用了自然的美与个人情感的结合,表现了诗人对自由与理想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的深思。通过对比与象征,诗人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内心的孤独与思索的氛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平生踪迹曾经处:回忆自己的行走经历,表明了对过去的怀念。
- 越水吴山:描绘了美丽的江南自然风光,象征着青春与活力。
- 橘港枫湾,风满乌巾雪满山:用细腻的描写呈现出自然的美,渲染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
- 而今却恋菟裘好:从美好的自然转向对现实的眷恋,暗示着对生活的感慨。
- 竹经亲删:隐喻对过去的记忆与思考的删减,表现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 酒冷诗悭:表达了对饮酒作诗的冷淡与乏力,象征着灵感的枯竭。
- 一卷黄庭日掩关:最后一句以《黄庭经》作为结束,表现出对内心安宁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结合,增添了诗的层次感。
- 对仗:如“酒冷诗悭”与“黄庭日掩关”,形成了对比,强调了情感的变化。
- 意象:使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如“橘港”、“枫湾”等,增强了诗的画面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对现实生活的感叹,以及对内心安宁的渴望。诗人通过对比与象征,传达了人生的无常与对理想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越水吴山:象征着青春的活力与自然的美。
- 菟裘:代表了生活中的美好与珍贵。
- 酒:象征着诗意的灵感与生活的乐趣。
- 黄庭:道教经典,象征内心的清净与理想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采桑子二首 其二》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史承谦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越水吴山”指的是哪个地区?
- A. 北方
- B. 江南
- C. 西部
- D. 东北
-
诗中“酒冷诗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高兴
- B. 失落
- C. 愤怒
- D. 兴奋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南春绝句》 - 杜甫
- 《忆江南》 - 白居易
诗词对比
- 《江南春绝句》与《采桑子二首 其二》都描绘了江南的美丽景色,但前者更侧重于春天的生机,而后者则更多地表达了个人情感的流转与人生的无奈。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诗词与人生:从古典到现代的解读》